文 | 明晰野望,作者 | 翎汐
自從貿易戰的號角吹響,連鎖反應的波及范圍越來越廣了。
加拿大與歐洲多國開始對馬斯克的星鏈計劃 say no,波蘭外長也公開稱其為不可靠的供應商,哪怕特朗普政府進行了數次游說也并未動搖,馬斯克依靠星鏈進行全球擴張的計劃由此受阻。
而造成這一切的導火索,則要追溯到馬斯克 3 月 9 日的發言。
他在 X 上公開表態,稱 " 如果我關閉烏克蘭的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烏克蘭整個前線都會崩潰 ",一時之間引發輿論震動,各國對星鏈可用性的擔憂也不斷升級。
在中國,華為曾提出的 " 太空寬帶 " 計劃也因此再次受到大眾關注。在 APC2023 年大會上,華為公開表明要通過低軌衛星系統建立起 " 太空寬帶 " 網絡,實現全球范圍內高速、穩定的數據傳輸,并計劃在 2030 年實現 100Gbps 以上的星際光互連速率、徹底打破地理屏障。
先行者發展受阻、后來者蜂擁而上,一場關于低軌衛星的競賽,似乎已正式拉開帷幕。
低軌衛星全球 " 搶座 "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到底是什么?
通俗來說,星鏈計劃的實質是意圖構建一個 " 環繞地球 "、覆蓋全球各個角落的太空基站群,用來向全球各國用戶提供高速上網服務,讓衛星基站與地面基站形成互補。
這一低軌衛星系統建成后,用戶便可通過手機直連距地表數百公里的衛星,傳統的衛星轉接設備被省卻,對供應商來說成本可有效削減,用戶則能擁有更加穩定便捷的網絡使用體驗。
在全球多國陷入動蕩的關鍵時期,星鏈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令其成為不少國家的首選,用戶數量快速增長,SpaceX 公司的衛星發射規模也借此迅速擴張。
早在 2015 年,發現低軌衛星商業潛力的馬斯克便公開提出了有關星鏈的規劃,在他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交的申請中,最初計劃部署 4425 顆衛星。
到了 2025 年 4 月,隨著服務需求與范圍的擴張,星鏈部署衛星的實際數量已超過 7000 顆,約占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的 55%,近兩年的火箭發射總數更是達到了美國所有火箭發射數量的 95%。根據內部文件顯示,三期建設完成后星鏈總衛星數量將達到 4.2 萬顆,是如今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的三倍之多。
數量的飆升自然離不開利益的驅動,2023 年星鏈的收入約為 15 億美元,到了 2025 年這一數據則預計突破 118 億美元,短短兩年,收入增長近 8 倍,成為了在全球市場中吸金最猛的超級獨角獸。
不過星鏈的建立雖然看似是一場成功的商業豪賭,但隨著衛星數量的不斷擴張以及馬斯克與特朗普政府的深度綁定,低軌衛星系統的打造實際上早已成為了一場波及各國的太空軍備競賽。
星鏈的衛星軌道高度大約集中在 340-550 公里的黃金空域,這意味著全球低軌衛星的戰略位置是有限的,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現行的分配機制,衛星頻軌在有效時限內采取的是 " 先到先得 " 的分配原則。
因此,SpaceX 計劃發射的 4.2 萬顆衛星既是其考量未來發展規劃的結果,也可看作是對低軌衛星資源的 " 跑馬圈地 ",歐洲公司 Arianespace 首席執行官 St é phane Israel 就曾表示,SpaceX 正試圖通過全球擴張 " 殖民化 " 近地軌道。
馬斯克之所以在 X 上對發表不滿的波蘭外長大放厥詞,并自豪地稱 " 星鏈的存在無可替代 ",也正是因為星鏈通過搶占先機達成了變相的壟斷。
但如此一騎絕塵的地位必然會引起各國的警惕,馬斯克囂張的態度更是直接成為各國加入這場低軌衛星 " 奪椅大賽 " 的導火索。
戰略意義不亞于北斗
盡管中國并未像歐洲、中亞等國一般陷入沖突或直面戰爭,卻仍熱衷且迫切地推動著屬于自己的低軌衛星系統布局。究其原因,則要追溯到我國曾在衛星領域跌過的 " 數次跟頭 "。
早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曾多次受到美歐的制約。
在 60 年代的臺海危機、導彈發射試驗等多個關鍵事件里,我國都曾因美國所主導的 GPS 系統突然關閉信號而陷入不利境地。到了 2003 年,哪怕為申請加入歐盟的伽利略導航系統研發交付了高達 2 億歐元的 " 入會費 ",我國也依然沒能躲過被迫出局的命運。
直到 2020 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并開通服務,我國才得以徹底擺脫隨時被威脅制約的陰影、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那么已經擁有了北斗衛星系統的中國,為何要如此積極地投入低軌衛星爭奪戰中?
其實如今的低軌通信衛星早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互聯網接入服務,而是擴展至手機直連通信、軍事目標探測、遙感偵察等多個高價值領域,它能夠構建起抗干擾、抗摧毀能力強的軍事通信網絡,因而星鏈才能夠在俄烏戰爭中為烏克蘭軍隊提供支持,保障其在戰場上對軍隊的指揮、控制與探測。
且與 GPS、北斗等傳統衛星相比,低軌衛星系統的信號更強,既可作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的增強與補充,也可以通過通信系統和導航系統融合、提供備份定位導航服務,保障了定位導航的精準度與連續性。
多年受制裁的痛苦經歷讓我國深刻認識到衛星系統的重要性,尤其是處在與美國競爭日益激烈的關鍵時刻,研發、建造低軌衛星這一在商業與軍事領域優勢更為突出的衛星系統變得尤為重要。
畢竟從半導體到貿易戰、美國步步緊逼的趨勢從未暫停,中國只有在人工智能、低軌衛星等科技領域快速達成自己自足,才能打造出不懼威脅的 " 中國堡壘 "。
中國版 " 星鏈 " 現狀
雖然俄羅斯一直對 SpaceX 持打擊制約態度,但今年 4 月 16 日,普京在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訪問時還是公開稱贊了馬斯克本人以及他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成果。
這證明了盡管馬斯克推出的星鏈計劃憑一己之力給全球各國造成了隱憂,但美國對商業航天工業的大力支持與顯著成果也確實成為不少國家學習借鑒的案例。
自 2023 年下半年中央出臺專門文件、提出支持和促進商業航天發展以來,中國也開啟了大力推動本土商業航天工業發展的道路。根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目前已研發出多款商業低軌衛星系統,成為了 " 星鏈 " 衛星系統壟斷之路的強勁對手。
由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占主導的 " 國網星座 " 在 2025 年 2 月份已成功發射 10 顆衛星,它預計部署約 1.3 萬顆衛星,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同時、也面向全球市場服務,是我國進行空天一體 6G 互聯網計劃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