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鋅刻度,作者 | 孟會緣,編輯 | 陳鄧新
常言道,時尚就是一個輪回,這話現在放在手機圈里也很適用。
在大屏當道的時代背景下,一股復古的小屏風潮正在悄然興起——小屏手機(通常指 6.4 英寸以下)已經成為廠商尋求差異化競爭的新方向。
遙想當初,有關蘋果手機屏上那塊黑色劉海,每一次更新和變化都能引發熱議,甚至在最新款 iPhone17Pro Max 的爆料中,都還在強調它的劉海變小了,可見外界對大屏和極致屏占比的追求,幾乎從未停歇。
眼下卻有不少廠商意識到,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滿足了對大屏影音娛樂、高效辦公的需求后,開始懷念起昔日小巧便攜、單手操作自如的手機體驗。于是,一些主打小屏設計的智能手機應運而生。
從上個月推出的 OPPO Find X8s、一加 13T,到前兩天剛官宣要 " 盛夏見 " 的魅族 22 小屏旗艦,再到據各方爆料或網絡預測,將要發布的 OPPO Find X8 mini、vivo S21 mini ……如今的智能手機賽道,彌漫著一股小屏手機正卷土重來的味道。
小屏手機 " 殺 " 回來了
說起廠商扎堆做小屏手機的這波新潮流,那就不得不提上個月在手機圈里發生的一場 " 口水遭遇戰 " 了。
起因是小米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REDMI 品牌總經理王騰,公開吐槽 " 性能小屏是自嗨的偽需求 ",而另一邊的一加則是剛發布了號稱 " 小屏大魔王 " 的游戲性能旗艦一加 13T。
這一次隔空喊話,直接將小屏手機的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根據王騰的微博,他不僅直言 " 友商跟風做小屏手機 ",還把主打性能小屏的手機貼上了 " 偽需求 " 的標簽,而 Redmi 堅持大屏路線,是因為大屏 " 視野好、續航強、更適合玩游戲 "。
在這個時候,做大屏手機竟然成了反其道而行之的選擇,又怎么能不讓人心生一股如時空倒轉般的奇異之感呢?
事實上,小屏手機起風遠比這來得更早。
據相關報道,自 2024 年下半年開始,手機市場就迎來多款小屏手機的密集發布,包括 vivo X200 Pro mini、小米 15、三星 Galaxy S25、OPPO Find X8s、一加 13T 等,這些設備的屏幕尺寸大多在 6.3 英寸左右。
隨著小屏旗艦熱度升溫,其中的標桿機型小米 15,開售不到一個月,該系列銷量就突破了 100 萬臺,而且破百萬的速度要快于前代機型小米 14 系列。
而這一切又與小屏手機在多個方面實現了顯著的性能突破有關。
曾幾何時,在智能手機市場走向大屏化的浪潮中,小屏手機常被貼上 " 性能妥協 " 的標簽,但隨著當前電池供應鏈提出了全新的硅碳負極電池概念,在電池體積不變甚至更小的情況下,小屏旗艦也能做到更大的電池容量;驍龍 8 至尊版、天璣 9400 等高性能處理器的推出,使得小屏手機在有限的機身空間內也能發揮出強大的性能……這些都讓小屏手機迎來了發展新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小屏手機還著重進行個性化與差異化競爭。
有的以輕薄為賣點,力求成為用戶口袋中的 " 隱形伴侶 ";有的強調拍照功能,利用先進的攝像頭技術和算法,讓小屏手機也能拍出令人驚艷的照片;有的主打時尚潮流,以聯名滿足消費者對品味與格調的追求;還有的將環保和科技融合,讓機身材料和包裝盒更加綠色可持續,響應了環境保護的時代主題。
以上種種創新,不僅提升了小屏手機的實用性,也極大豐富了其文化內涵,提高了其市場吸引力。
事實證明,新一代的小屏手機不再只是簡單在屏幕尺寸上做出變化,而是在保持便攜性的同時,全面提升了用戶體驗。
如 vivo 用功能革新證實小屏并不等于閹割影像,而是針對特定用戶群體需求的深度定制與優化;OPPO 以材料突破重新定義輕薄的技術上限,讓 " 手感無負擔 " 成為小屏手機的一大賣點;小米借著與徠卡聯名,實現了從 " 性價比 " 到 " 情感溢價 " 的品牌升維;一加則因其在游戲性能上的深耕,成了小屏手機中的性能標桿。
不難發現,廠商正試圖通過 " 技術長板強化 + 用戶痛點捕捉 " 的組合拳,來改寫小屏賽道的行業規則。
錯位互補,創造新需求
過去,是大屏手機用全方位性能和場景優勢,對小屏手機形成了碾壓之勢。而今,小屏手機正以一系列技術創新和精準的用戶定位,重新回歸到大眾視野中。
但與其說是小屏手機要來 " 奪回原本屬于它的一切 ",倒不如說它是通過精準切割細分場景需求,在大屏手機滲透率接近飽和、陷入存量博弈極度內卷的情況下,主動開辟新的增量空間。
據 IDC 數據,中國小屏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 23%,超五成消費者主動關注小屏機型,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消費需求的深刻轉變與技術迭代的必然趨勢。另有數據顯示,2025 年小屏手機在高端市場占比預計突破 15%,成為繼折疊屏后的第二增長曲線。
小屏手機的復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是消費觀念轉變的體現。
當新一代消費者開始追求更具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屏幕尺寸自然就不再是衡量手機價值的唯一標準。他們更加看重手機的便攜性、獨特性以及與自身生活方式的契合度,小屏手機則憑借其小巧的機身、獨特的設計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他們表達自我、彰顯品味的選擇。
艾媒咨詢調研結果表明,73.5% 的用戶因 " 攜帶方便 " 選擇小屏手機,54.4% 的人看重其單手操作優勢。這種需求在年輕群體中尤為顯著,他們厭倦了大屏手機的千篇一律,將小屏手機視為個性符號,迎合了極簡主義和懷舊風潮。
關鍵是,隨著折疊屏、卷軸屏等手機形態的創新與應用,屏幕尺寸的邊界還有可能被繼續模糊和拓寬,人機關系也將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更深層次的變革和重構。
以 5 月 8 日發布的聯想 moto razr 60 系列小折疊手機為例。因其折疊屏的外觀形態,使得用戶天然具備一機兩用的使用體驗:其折疊狀態下,外屏尺寸一般在 3.63~4 英寸左右,方便單手操作,攜帶起來如同小屏手機一樣便捷。打開后,內屏尺寸為 6.9~7 英寸,變成了大屏直屏手機,能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滿足用戶對于大屏在觀影、游戲、閱讀、辦公等方面的需求。
其中無不體現出一種創新的設計思路——不再受限于屏幕尺寸的單一維度,而是通過多元化的設計和功能,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多樣化需求。其背后代表的是對消費者深層次需求的精準把握,以及對未來智能手機市場趨勢的前瞻洞察。
從這個角度來看,主流手機廠商紛紛選擇這種 " 以小屏幕搏大市場 " 的戰略,實際也代表著消費電子行業,正進一步從無序內卷轉向到創造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