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天下網商
2019 年,石頭科技(以下簡稱 " 石頭 ")創始人昌敬被其投資人稱為 " 最閑的創始人 ":每周至少踢一次足球,按時吃飯,經常開著車去越野。彼時,石頭正發力自主品牌,進軍全球市場,并籌備上市。在《晚點 LatePost》的報道中,更是將這家公司描述為 " 活得輕輕松松的百億美元公司 "。
昌敬的松弛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掌舵的企業被認為身處一片巨大藍海之中。在過去十年里,石頭主營的掃地機、洗地機產品,國內市場規模從不足 20 億元激增至近 300 億元,成為中國公司實現從 "0 — 1",又從 "1 — 100" 的代表性品類。
而以石頭、科沃斯為代表的智能清潔企業,憑借高技術壁壘、高客單價和高毛利率(一度超過 50%,同時期蘇泊爾在 25%、海爾接近 30%),備受資本市場追捧:
2020 年 2 月 21 日,石頭在創業板上市,發行價 271.12 元,靜態市盈率 58.76 倍;同時期,科沃斯動態市盈率(TTM PE,以最近四個季度凈利潤計算)接近 120 倍。這兩家的市盈率遠高于同時期的傳統小家電品牌(小熊電器約 30 倍、九陽股份 20 多倍)和大家電巨頭(海爾智家、美的集團為 10 多倍)的市盈率,企業的市值,也一度雙雙突破千億大關。而當時,海爾市值是 2000 多億元。
不過,市場的變化比預期更快。隨著品類的成熟,市場滲透效率邊際遞減。競爭加劇,行業不可避免地進入存量博弈期。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掃地機器人銷量在 2020 年達到峰值后進入瓶頸期,洗地機雖仍保持增長,但也面臨 " 量升價跌 " 的壓力。
如今,清潔電器企業們紛紛從垂直深耕,開始橫向拓品。從小,開始做大。
" 小家電 " 的標簽," 大家電 " 的基因
在 2025 年 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追覓包了一個 800 平米的展臺,展示了冰箱、空調、洗衣機、廚電、凈水器等多款家電產品;而石頭研發兩年的洗烘套裝首次露面——據石頭 2024 年財報,其 " 其它智能電器 "(主要是洗衣機)一項的營收已超 10 億元。
表面來看,石頭、追覓們是從 " 小家電 " 切入 " 大家電 " 的紅海," 從小做大 "。但我們認為,對于地面清潔家電企業們來說,這其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基因和運營邏輯,事實性地更接近于大家電企業。
具體來說:國內小家電企業一般主做個護、廚電兩個場景,比如飛科、九陽、小熊、蘇泊爾等;大家電則主要集中在白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和黑電(電視)上。
翻閱財報,在傳統小家電企業中,《天下網商》只在小熊電器 2024 年的年報里,看到了企業對 " 雙艙洗衣機 " 有研發投入項,但產品也遠未落地。至于九陽、飛科等小家電品牌,多年 " 安分 " 地聚焦在自己的市場里,幾乎從未試圖涉足過大家電領域。蘇泊爾涉足過洗地機市場,在小家電企業里,算是 " 步子邁得比較大 " 的了。
但如今,大家電市場是一塊很大的蛋糕,也是很難啃的骨頭,大家電企業們在技術、資金、品牌、渠道等多維度的綜合壁壘建構得過于深厚。所以說,不是小家電企業不想分大家電的蛋糕,而是做不了。
而《天下網商》認為,追覓們可以 " 從小做大 " 的底氣在于,智能清潔電器在制造和經營兩個維度上,都事實性地更接近于 " 大家電 ":
1. 高集中度與品牌化
據 IDC 數據統計,2024 年中國掃地機、洗地機市場 CR5(前五品牌份額合計)為 89.1%,科沃斯、石頭、云鯨、小米、追覓五大品牌牢牢占據市場,品牌壁壘深厚,這與大家電市場(美的、海爾、格力主導)的品牌集中程度接近,遠非傳統小家電尚處的白牌眾多、品類分散這樣的市場情況可比;
2. 高客單價與研發驅動
據奧維云最新的月度數據(2025 年 5 月),掃地機器人單價 3435 元,洗地機單價 2025 元——在價格帶上,不僅遠超還在百元價格帶徘徊的小家電,甚至領先于部分大家電。
而支撐高價的,是智能清潔電器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據企業財報及公開信息可知,石頭、科沃斯、追覓的研發費用率近幾年都在 10% 左右,投入規模達 10 億元級別。這種研發強度,雖與大家電巨頭仍有量級差,但考慮到大家電百億級研發費用被分攤至多個大品類、更廣的單品上,所以在單點技術研發和品類聚焦上,其實石頭、追覓等聚焦的如高速數字馬達、AI 導航算法、仿生機械臂等,具備領先的競爭力,也存在 " 技術復利 " 空間——這也是為什么,過去大家電巨頭們都試圖 " 降維 " 切入掃地機行業,卻都折戟而歸。
而傳統小家電企業的研發費用率普遍在 2% — 5% 之間,蘇泊爾 2024 年營收 224 億,研發投入為 5 億元,已領先于同行,但仍顯著低于石頭、追覓們。
3. 出口、內銷并重
2024 年,石頭海外營收占比 53%、科沃斯是 43%,這和大家電巨頭(海爾海外約 50%,美的 41%)的全球化戰略同步,而小家電企業海外營收占比普遍在 10% — 20% 之間。石頭目前在全球掃地機市場已經以 16% 出貨量份額和 22.3% 銷售額份額拿下 " 雙料第一 ",截至 2024 年末,石頭在北美的市占率達到 57%。
值得一提的是,6 月 6 日,石頭宣布擬赴港交所上市,募資將用于國際化拓展、產品研發及運營,意圖將競爭進一步聚焦于更寬闊的全球市場。
4. 線上渠道與爆品策略成熟
大家電線上滲透率已超 50%。石頭、追覓等作為 " 互聯網原生 " 品牌,在線上營銷、打造 " 單品爆款 " 方面經驗豐富,效率可能更高。小米在大家電領域成功印證了 " 精簡款式—爆品策略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在近日《晚點 LatePost》的訪談中,也坦言傳統大家電 " 款式過多,可能冗余 "。
綜上所述,掃地機、洗地機雖屬小家電,但其品類特性和背后公司的經營邏輯,都與大家電更為接近。
不得不做,也 " 夠格試試 "
據奧維云(第三方家電市場監測平臺)統計,2020 年,中國掃地機器人銷量超 600 萬臺,達歷史峰值,此后經歷了兩年的負增長,在國補的刺激下,才在 2024 年重新回到 " 量價齊升 " 的局面(國補在 2024 年四季度開啟)。其中企業的掃地機器人以 41.4% 的增速,領跑清潔電器行業。
而清潔電器的第二大品類洗地機,市場也有些不容樂觀。2023 年,洗地機銷量首次超過掃地機器人,成為清潔行業新的銷量冠軍;2024 年,奧維云網預計洗地機銷售額將達到 143 億元,增幅在 15% 左右,銷量達到 659 萬臺,同比達到 29%。雖然呈雙位數增長,但和掃地機器人不同,洗地機陷入了 " 量升價跌 " 的價格競爭態勢。
目前洗地機在國內的市場滲透率在 3% 左右,掃地機器人達到 6%,雖然與歐美國家的滲透率相比還有很大空間,但當下每一個百分點市場滲透率的提升,面臨的都是較遠高于市場開拓早期的營銷投入,已然讓企業漸漸陷入了 " 入不敷出 " 處境。
相對好滲透的一二線城市用戶該買的已經買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以石頭 2024 年業績為例,企業在該年創收近 120 億元的同時,花去了近 30 億元的營銷費用,營收增長 38.03% 的同時,銷售費用同比猛漲 73.23% ——其營銷費用率,差不多是大家電行業營銷費用率的兩倍。
原本,地面清潔機器人企業,靠著高毛利率,維持著比化妝品行業收斂一些的高營銷費用率,加之遠超一般科技行業的 10% 的研發費用率,以營銷、研發雙輪推動 " 量價齊升 ",市場規模借此拓寬。
但如今,以營銷驅動營收的產出效率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市場存量競爭擠占溢價空間,促使品類毛利率不斷向傳統家電品類的水準靠攏。以財務數據為證,石頭在 2025 年一季度的毛利率掉至上市以來新低,約為 45%,而科沃斯近三年毛利率也持續下行,跌至 46% —— 2025 年一季度有所反彈,但季度毛利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毛利率收縮,讓企業對營銷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的雙高局面愈發難以為繼。
重重增長焦慮,推著石頭、追覓們不得不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天下網商》認為,石頭、追覓們之所以 " 從小做大 ",雖是 " 不得不做 ",但確實也 " 夠格試試 ",他們的動因和底氣在于:
1. 釋放 " 技術復利 " 的必然要求。巨額投入研發的核心技術(如馬達、算法、機械臂),若僅應用于單一清潔場景,規模效益有限。而將其遷移到大家電品類,也是分攤研發成本、提升技術商業化率的合理選擇;
2. 用戶基礎和品牌勢能的遷移空間。掃地機也好、洗地機也好,這些品牌都比較鮮明地在其核心客群中建立了 " 創新 "" 科技 "" 時尚等品牌形象,而不同于傳統小家電相對的 " 弱品牌化 "" 泛品牌形象 ";
3. 渠道與服務能力的復用與升級——從 2020 年開始,大家電在線上的出貨量就已領先線下,且呈持續走高的趨勢,這些營銷和渠道的新態勢,讓本就從線上起家、以單品爆款發家的石頭、追覓們,如今做大家電時仍能從 " 舒適圈 " 出發,順勢而為。
強線上品牌在拓展線下時,常常在履約、售后方面遭遇挑戰,甚至犯很多低級錯誤。不過我們也看到,在拓展全球市場過程中,上述品牌業已逐步建立了 " 線上主導 + 線下體驗店 / 服務網點 " 的混合渠道模式和售后服務體系,對短板的補全,也是對強調線下服務的大家電品類開拓的奠基。
大家電市場,會重演新能源往事嗎
石頭、追覓們雖說 " 夠格試試 ",但是進軍大家電絕非坦途。
2024 年,美的全品類創收超 4000 億元,格力靠著一臺空調賣出 2000 億元——這樣的營收規模,對仍按 " 百億元 " 計數的智能清潔電器企業來說,意味著在制造業的規模效應、供應鏈垂直整合深度、線上下渠道廣度、品牌認知度以及綜合資金實力上的 " 碾壓級領先 "。
在上文提到的訪談中,方洪波表示,當下的大家電 " 甘于現有格局、相安無事 " ——大家電內部彼此少有火藥味。但 " 甘于格局 " 的原因,或也在于大家電企業們拔劍四顧,發現外部危機有限——小米今年的大家電業務做得不錯,但單品類也不過百億規模。而 2024 年,海爾單冰箱就賣了 800 億元。
不過涉足大家電的 " 新勢力 " 們,事實上并不覬覦大家電的一整塊蛋糕,而只是試圖在細分的位置,切下一塊——在一個萬億級市場來說,這就足以 " 再造一個自己 " 了。
所以企業的策略也有高度的相似性:
1. 差異化創新。避免與巨頭正面硬剛,而是利用技術復利,在特定痛點上實現產品的差異化,比如追覓用機械臂操控空調的分區送風、石頭將導航算法用于智能投放和洗護程序等——在技術單點上建構出差異化,轉化為決策買點;
2. 定向用戶運營。石頭、追覓們更關注將自己的大家電賣給曾經買過掃地機、洗地機的老客,面向 " 擁躉 "" 粉絲 " 做生意,而不是整個消費者。它們希望實現的是 " 跨品類 " 復購,而不是拉新。這些企業在試圖將自身建構出的品牌力,轉化為面向核心客群賣新品類的號召力時,所表現出的轉化效率一直是可觀的。
方洪波一面強調大家電制造業打法固定、規模效應顯著,沒有那么多所謂的效率提升空間,另一面也不無反思地說:" 小米做空調可能款式少一點,我們一上來就幾百款,這其中有很多是多余的。"
所以,當一家大家電巨頭的掌舵人說大家電市場彼此 " 甘于現有格局 " 時,可能更多想說的,是當下大家電巨頭之間缺乏再打個 " 你死我后 " 的意愿,也不想冒險。
大家電市場階段性 " 穩定格局 " 的背后,仍有創新和開拓的空間。所以,如今大家電被列入小米的戰略級業務,石頭、追覓等新貴的跑步入場。這些挑戰,雖在短期內難以對大家電企業們造成傷筋動骨的影響,但單是這一場嘗試,也已為大家電相對成熟、固化的制造業思維和營銷路徑,提供了新樣本——這可能是更重要的,畢竟大家電行業,實在波瀾不驚太久了。
樂觀地說,我們在其中,甚至看到了些許過去十年里,缺乏垂直經驗,一概是從互聯網跨界而來的造車新勢力們,集體 " 冒犯 " 傳統車企,乃至如今終于重塑產業和市場格局的敘事,重演的可能性。
而對于市場和消費者來說,這一場 " 從小做大 " 的試驗怎么看都是好事。畢竟消費選擇的豐富、市場生命力的延續,一貫源自供給側的競爭。
參考文章:
《晚點 LatePost》:石頭科技:一家活得輕輕松松的百億美元市值公司
《剁椒 Spicy》:AWE 觀察:「石可覓」進軍白電、廚電,清潔龍頭要做大家電領域的 " 新勢力 "
《定焦 One 團隊》:掃地機器人,卷向大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