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 7 月 2 日訊(記者 彭樂怡)AI 短劇正迅速成為市場的新風口。
2024 年開始,國內外的視頻大模型開始爆發。2024 年初," 世界模擬器 "Sora 首次亮相,拉開視頻大模型加速布局的序幕;國內大模型廠商緊跟腳步,Sora 面世 4 個月后,快手就推出了可靈;隨后字節也跟進發布了即夢;騰訊混元視頻大模型、數生科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 Vidu、智譜清言開發的清影等也陸續嶄露頭角。
在技術飛躍下,曾困擾創作者的 AI 生成人物一致性問題被初步解決,制作成本驟降,AI 短劇成為率先落地的應用場景。部分 AI 短劇已經跑通了盈利路徑,今年 2 月,國內首部純 AIGC 制作的付費短劇《興安嶺詭事》上線,不到一周在抖音原生收益就超過 30 萬元。
風口之下,從業者們蜂擁而至,影視創作者、AI 初創團隊乃至失業編導紛紛涌入,試圖在這一波革新中 " 再就業 "。
但真正實現穩定商業回報的團隊仍是少數。頭部大廠擁有自研模型與平臺分發優勢,具備天然壁壘;多數中小團隊仍處于試驗期或觀望期,投入不大,產出不穩。尤其在短劇賽道,資質限制、平臺政策與內容監管等仍是商業化的門檻。
不過,有從業者相信,正是在 " 野蠻生長 " 的早期階段,才孕育著最大的可能性。AI 平權讓制作門檻變低、效率變高,但內容質量仍由人掌控。誰能用好這把工具,誰就有可能在下一輪洗牌中脫穎而出。
在風口搶跑,AI 短劇起步就開 " 卷 "
" 沒啥好猶豫的,有機會就一定要抓住。現在不入局,后面可能一點機會都沒有。" 面對入局 AI 短劇是否有過猶豫的提問,陜西爆款劇影視科技創始人王天海幾乎脫口而出這句回答。他在 2024 年初入局 AI 賽道創業,公司駐扎在被稱為 " 短劇之都 " 的西安,創業之初就選定了短劇賽道,且決定要結合 AI 技術創作。
視頻大模型的崛起,讓 AI 短劇變成潛力賽道,而其中,王天海瞄準了動漫短劇(下稱 " 漫劇 "),判斷 AI 漫劇存在市場空白。為了抓住風口,2024 年底,王天海連忙組建團隊,以一部真人短劇為原始素材,歷時 1 個月將其改為一部 40 集的 AI 漫劇,總時長為 88 分鐘。
但初期的想法比較粗糙,王天海為了搶先能夠跑通 " 真人劇轉 AI 漫劇 ",并沒有仔細考慮劇本問題," 我們發現真人短劇劇本套在漫劇上的節奏是不對的,漫劇的敘事方式、分鏡方式都不一樣。"王天海向藍鯨科技記者表示,雖然能察覺 AI 漫劇的市場需求,但是受眾畫像是模糊的,這也意味著導致具備付費意愿的核心群體邊界尚未明確。
受訪的所有 AI 短劇從業者均直言目前商業化路徑不明晰,盡管要摸著石頭過河,但這絲毫不減弱入局者的熱情。視頻大模型爆發不過一年時間,AI 短劇行業已經人滿為患,從業者們反映稱賽道 " 太卷 ",制作質量提升的速度遠超真人實拍短劇。
一個明顯的區別是,真人實拍短劇長期因 " 三俗 "(庸俗、低俗、媚俗)遭詬病,直至近一年才加速推進 " 精品化轉型 ";而 AI 短劇從起步便聚焦質量競爭。王天海解釋,AI 帶來的技術平權化使短劇制作門檻降低,因此內容的不可復制性成為從業者最需要考慮的事。
和王天海一樣選中了 AI 漫劇賽道的何之之是美術專業出身,她希望利用專業優勢形成競爭壁壘,避免埋沒在千千萬萬的 AI 短劇市場 " 大軍 " 里,"AI 短劇視覺呈現的差異取決于內容團隊的審美能力,而這一能力存在明顯層級差異。我們持續推進作品申報行業獎項,通過精品化內容打造差異化,避免陷入中低端賽道的同質化競爭。" 何之之表示。
用戶結構的迭代則為 " 卷質量 " 提供了深層動因。何之之表示,自去年開始,短劇的用戶結構發生變化:此前短劇核心受眾集中于下沉市場,偏好復仇、霸總等強爽感內容;而如今用戶圈層持續上移,一線城市白領及高知群體崛起為新興消費力量,因此,事實上是專業化競爭席卷了整個短劇行業。
由于涌入的從業者眾多,成本低并不是獨特優勢,反而可能削弱從業者的議價權。"當前的狀況是,平臺方持有版權 IP 與劇本尋求落地,可制作方太多,導致議價空間被壓縮。我們也陷入了矛盾,既希望深耕該領域,又不愿在產業鏈中始終扮演被動角色。" 何之之說道。
對何之之而言,最理想的結果是打造出成功的 AI 漫劇 IP,后續圍繞 IP 開發更多周邊產品,以此完成變現。這樣不僅能打響名聲,還能持續反哺創作,爭取在行業中占一席之地。
熱潮背后,AI 短劇仍有邁不過的技術坎
對于傳統影視從業者而言,視頻大模型為他們打開了一道新的大門,使他們能夠擺脫 " 承制 " 的桎梏,爭取更多創作主導權。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下稱 " 北影節 ")上,AI 影視制作團隊 LANCE.Ai 捏片嶄露頭角,該團隊憑借 AI 奇幻先導片《百鬼物流》入圍北影節 AIGC 單元,以及由導演陸川、Vidu、紅樹林 AI 藝術展共同發起的 "AI 短劇征集計劃 "。AI 導演阿凱告訴藍鯨科技記者,團隊成員均為科班出身,來自國內外各知名藝術院校,此前一直深耕傳統影視行業,2024 年初開始切入 AI 影視賽道。
" 過去做傳統影視項目,平臺通常會指定題材,制作方一般是‘承制方’而不是創作者。沒有非出品方的資金支持,制作團隊很難獨立拍攝。而 AI 技術的革命性在于能夠將制作成本壓到‘足夠低’,讓個體或小團隊降低依賴平臺資源,就能將創意落地。" 阿凱表示。
不過,理想與現實之間依然存在技術鴻溝。阿凱提到,為了最大化 AI 優勢,團隊此次選擇 " 奇幻 " 題材,是因為許多奇幻視覺元素難以通過實拍實現。但當前 AI 技術遠未達到能讓創作者隨心所欲的境界,阿凱表示,AI 影視制作還存在一些共性技術瓶頸,運鏡是其中一大難點。AI 生成的鏡頭在運鏡設計上難以精準控制,很多傳統拍攝中通過攝影與調度實現的效果,AI 卻很難通過提示詞準確還原。
此外,受限于當前模型能力,AI 單次生成時長通常被限制在 5-10 秒內,只能通過鏡頭剪輯銜接成 " 偽長鏡頭 ",這不可避免會帶來不自然感。
阿凱認為,也正由于 AI 技術的不成熟,讓短劇而并非長劇成為 " 試驗田 "。一方面,當前 AI 在長敘事、復雜情節編排上仍顯吃力,而短劇正好規避了缺點;另一方面,AI 技術的天花板是短暫的,模型能力可能以周甚至天為單位顯著提升,對需要漫長開發周期的傳統影視項目構成了巨大挑戰。于是,短劇形式成為了 AI 技術在影視制作領域最契合、也最可能率先爆發的應用場景。
在創意與技術、理想與成本之間的多重拉扯中,創作者還需在實際生產中不斷做出妥協。北京娛動未來聯合創始人、Way to AGI 共建者陳星向藍鯨科技記者分享了他參與的一次動漫 IP 轉 AI 短劇的制作經歷。某一幀畫面中,AI 生成的人物頭部角度與原作相差約 10 度,盡管偏差不大,但原作者堅持認為 " 不符合創作標準 "。最終因工期緊張,制作團隊只能接受部分 " 瑕疵 "。
" 我們必須承認,AI 對創作指令的理解一定會不斷加深。" 陳星表示," 但大家也別過度神化 AI 的‘低成本’屬性。"他指出,當前行業對 AI 短劇存在一個過高的期望——即用更低的成本快速產出高質量內容,但在實際制作中會發現," 好作品 = 低成本 " 的邏輯并不成立。
" 你想做出打動觀眾的內容,背后一定仍然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導演、穩定的制作團隊、合理的預算支持。極致壓縮成本的結果,往往就是犧牲質量,這一點和傳統影視、動畫制作并沒有本質區別。" 陳星表示。
更關鍵的是,最終買單的是觀眾,而不是創作者自己。" 不是說我們‘ 100% 用 AI 做了一部短劇,一分鐘只花了 100 塊錢’,觀眾就理所當然應該買單。如果創作者沉浸在‘自嗨式’的技術炫技中,而忽視了內容本身是否成立,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陳星說道。
競速下的人才稀缺,誰能突出重圍?
雖然 AI 短劇行業人頭攢動,爆發出但真正端出作品的卻屈指可數。多數受訪從業者認為,當前最稀缺的人才是既積極擁抱技術,又具備制片能力的 " 雙全人才 "。
廣州視覺魔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曾參與《哪吒之魔童鬧海》部分前期設定繪制工作,公司負責人馮健俊向藍鯨科技記者表示,2023 年 AI 席卷而來時,他就已經在團隊內部推行 AI 介入生產流程,目前團隊正在制作 AI 游戲互動劇和 AI 動畫番劇,并在今年 3 月上線 AI 實驗性短片《女媧補天》。
作為 AIGC 創作者,馮健俊加入了許多交流社群,每天都有十幾二十人涌入," 很多人一開始受工具技術魅力和新鮮感吸引,積極嘗試創作,覺得好玩、神奇,但隨著實踐深入,行業逐漸暴露內容生產痛點:市面上大量作品陷入同質化,敘事框架缺失、表達邏輯斷裂,呈現形式趨于模板化堆砌,像是在看 PPT。" 馮健俊說。
在他看來,想要在激烈競爭中突圍并不容易,AI 短劇創作中," 真正能跑出來的 " 并不是那些簡單使用工具的人,而是能夠駕馭工具、又具備影視創作能力的從業者。" 我已經從業十多年,在這一行(影視創作),最看重的是你有沒有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AI 只是提效工具,不能替你完成創作思考。"
馮健俊認為,進入 AI 時代,對人才要求變高了,"AI 越成熟,越考驗導演、編劇的功底,對創作者的需求解構能力提出更高維度的挑戰,需要將抽象的藝術構思轉化為可被技術系統識別的結構化指令。"
他舉例,劇情要求演員在表演時有一個表情的微妙變化,導演必須知道這個情緒該怎么遞進,首先要在腦海完成視覺預演,精準捕捉情緒傳遞的關鍵幀特征,才能將其反向提煉為 AI 提示詞。換言之,"AI 味重 " 的片子往往是創作者只把 AI 當作一個生成工具,而不懂自己該要什么。
盡管挑戰仍在,但 AI 短劇無疑為處于影視寒冬中的從業者帶來了新的機會。陳星表示,受限于投資萎縮、成本高企等問題,很多傳統影視從業者特別是小團隊面臨 " 有本事卻無項目可拍 " 的窘境。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部分人展現出學習與轉型的主動性,陳星身邊有人甚至在短時間內做出了自己的 AI 短片,拿到獎項、接到商單,重新獲得了工作的希望。
AI 短劇也逐步走向主流舞臺。據悉,北京國際電影節已連續兩屆設立 AIGC 單元,2025 年共設 10 項獎項;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也聯合即夢 AI 首次設立 AIGC 單元,吸引超過 2600 部作品投稿。
" 我始終相信文娛行業存在一個恒定的‘二八定律’。" 陳星指出,"20% 的團隊,如果能夠堅持創意不妥協、追求高標準、持續打磨精品劇,他們就能始終走在市場前沿。" 他強調,AI 短劇的興起并不會顛覆性 " 取代 " 實拍真人短劇,成熟的影視市場可以容納多種形態的作品。觀眾真正愿意為之付費的,始終是好內容。
(應受訪者要求,何之之、阿凱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