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4 日 12 時 12 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星座 021 任務 12 顆衛星發射升空。隨后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標志著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成功發射,將開啟全球 " 太空計算時代 " 新篇章。
據悉,太空計算星座 021 任務是國星宇航發起的 " 星算 " 計劃首發首次發射,也是之江實驗室 " 三體計算星座 " 的首次發射。此次首發星座是國星宇航、之江實驗室、內江高新區共建,由國星宇航研制的一軌 12 顆計算衛星組成,分別為內江號(星時代 -27)、內江高新號(星時代 -28)、臺州號(星時代 -29)、海口號(星時代 -30)、馬鞍山智算一號(星時代 -31)、崇州號(星時代 -32)、天鐵科技號(星時代 -33)、迷巖無聊猿號(星時代 -34)、御空者號(星時代 -35)、" 大零號灣 " 星(星時代 -36)、之江一號(星時代 -37)、之江二號(星時代 -38)。
從 0 到 1,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成功發射
從 ChatGPT 到 DeepSeek,AI 的效率和進化速度已經被充分證實,每一次突破都在重新定義技術的邊界。且伴隨 AI 應用的普及和深化,催升對算力尤其是智能算力的空前需求。但當前主流算力平臺以地面算力為主,衛星與地面的通信帶寬有限,衛星產生的數據無法高效回傳地面,數據的價值難以完全被利用。
" 人工智能不能因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 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表示,太空計算星座的構建,能讓單顆衛星發揮出更大價值,這對空天產業的變革具有深遠意義。
國星宇航本次任務代號 "021" 是指從 0 到 1(0 to 1),喻意此次任務實現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 " 零 " 的突破,其意義不言而喻。
首發星座通過星間激光高速互聯、星座穩定組網和算力分布式調度,構建開放共享的太空計算系統,打造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星座將完成太空計算系統建鏈、組網、成云等天基計算基礎功能的在軌驗證和應用。
首發星座的建設將構建未來算力網絡,實現特定場景由 " 天數地算 " 向 " 天數天算 " 轉變,滿足日益增長的太空即時計算需求,助力我國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計算基礎設施,搶占未來產業前沿賽道制高點,突破人工智能領域邊界從地面邁向太空。
據國星宇航相關負責人介紹," 星算 " 計劃將由約 2800 顆算力衛星組網,構建未來算力網絡。2024 年 9 月,國星宇航成功發射全球首顆 AI 大模型科學衛星,并成功完成衛星在軌運行 AI 大模型技術驗證,標志著 " 星算計劃 " 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本次首發星座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則將開啟全球 " 太空計算時代 " 新紀元。
該負責人還透露," ‘星算’計劃 02 組星座目前已經進入設計研制階段,國星宇航衛星團隊正在加緊投入更強算力衛星型號的研發工作。"
自研智能網聯衛星平臺,讓 " 天感地算 " 變 " 天感天算 "
實際上,我國商業航天正迎來 " 技術突破 " 和 " 規模爆發 " 的雙重拐點,太空經濟從愿景正走向現實。廣發證券研報中指出,據預計,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今年將突破 2.5 萬億元。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到,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而以國星宇航、之江實驗室為代表的行業主體正發力自主研發,按照 " 共商共建共享共發展 " 合作原則,提升衛星的智能化、自主性,推動商業航天產業發展。
中國首發星座就由國星宇航、之江實驗室共同研制,12 顆計算衛星采用國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網聯衛星平臺,除配套了國星宇航自研的 AI 載荷外,還搭載了之江實驗室研制的星載智能計算機等太空計算軟硬件和天基模型,實現了 " 算力上天、在軌組網、模型上天 "。
每顆衛星均具有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能夠實現整軌衛星互聯,具備太空在軌計算能力。計算衛星單星最高算力達 744TOPS,首發星座具備 5POPS 的太空計算能力,星間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達 100Gbps,星座組網后將形成全球最強的太空計算能力。衛星同時搭載了 80 億參數的天基模型,將執行天文科學觀測等在軌任務。
除太空計算與太空互聯能力外,首發星座衛星還配置了對地遙感載荷,借助星載計算能力,將探索驗證數據的實時在軌處理,通過降低數據傳輸成本和時間延遲,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同時通過衛星靈境引擎,可以為應急安全、低空經濟、游戲文旅等行業提供衛星三維數字孿生數據和應用服務。
據悉,首發星座形成的衛星三維數字孿生數據后續將落地內江高新區,為內江發展衛星智能數據產業提供海量數據支撐,成為內江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的核心數據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射的衛星還搭載了廣西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制的宇宙 X 射線偏振探測器,將通過天基天文時域模型對伽馬射線暴等各類瞬變源進行在軌快速探測、證認、分類,并觸發雙星協同觀測,實現秒級判斷和 99% 的識別準確率,以 " 人工智能 +" 推動太空科學研究范式變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表示,隨著衛星對地觀測的分辨率越來越高,數據量也在不斷增大,將數據全部送至地面再進行處理,不僅傳輸量大,數據應用的及時性也受到影響。通過太空計算,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術把數據處理完再下傳,將對產業發展起到助推作用。(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蘇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