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8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 " 工信部 ")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標志著國內汽車安全標準體系將針對智能化、電動化趨勢下的車門把手安全隱患展開系統性規范。這一動作既是對近期行業爭議的回應,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從 " 量 " 到 " 質 " 轉型的縮影。
此次標準修訂的背景,與近年來汽車設計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中隱藏式車門把手的廣泛應用密切相關。隱藏式設計憑借簡潔外觀和科技感成為車企差異化競爭的賣點,但其暴露的隱患在事故場景中被放大。例如,2024 年某事故中,碰撞后車門無法打開導致救援受阻,引發公眾對車門安全邏輯的質疑。工信部在《項目建議書》中列舉了當前產品的核心問題:電動式把手斷電失效、機械強度不足、操作標識不清晰、夾手風險及控制邏輯缺陷。這些問題在碰撞、翻滾、起火等極端場景中可能阻斷逃生通道,甚至因誤觸發導致二次傷害。
新標準從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兩大維度提出解決方案,核心在于構建 " 安全冗余 " 與 " 操作確定性 "。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強化斷電保護和機械冗余設計,要求電動式把手在斷電或碰撞后仍能通過機械結構開啟,確保逃生通道暢通;二是統一安全標識規范,對隱藏式、應急式內把手的標志可見性提出量化要求,降低緊急操作難度;三是提升動態安全性能,新增電動把手的防夾功能測試和動態試驗,防止日常使用中的夾傷風險,同時優化翻滾場景下的觸發邏輯以避免誤開啟。值得注意的是,標準還首次將 M1 類乘用車、N1 類貨車及多用途貨車納入強制適用范圍,其他車型參照執行,填補了此前 QC/T 988-2014 等傳統標準對新型把手布置、安全功能等細節的空白。
從行業影響看,這一標準不僅是對車企技術路線的糾偏,更是政策與產業協同升級的體現。當前,國內車企在隱藏式把手設計上呈現 " 野蠻生長 " 態勢,部分品牌為追求美觀犧牲實用性,如低溫凍結、碰撞后結構變形等問題頻發。新規實施后,車企需在風阻優化與安全冗余之間重新平衡,短期內可能增加線束布局、結構強化等成本,但長期將倒逼企業從 " 設計驅動 " 轉向 " 安全驅動 "。此外,標準與《2025 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中 " 強化安全底線 " 的要求形成呼應,為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技術體系補上關鍵一環。國際層面,中國在此領域已走在規則制定前沿——歐美尚未出臺同類強制性標準,國內標準或將成為全球參考模板。
更深層次看,此次修訂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標準化思維的轉變。過去,行業標準多聚焦于零部件耐久性等基礎性能。如今,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50%,標準制定開始向 " 預防性安全 " 與 " 用戶體驗 " 并重演進。例如,標準不僅關注物理強度,還引入對控制邏輯、人機交互的規范,這與工信部同期推動的自動駕駛安全基線、車用人工智能標準等形成協同。這種系統性思維,正是中國從 " 汽車制造大國 " 邁向 " 技術規則輸出國 " 的必經之路。
截至 2025 年 6 月 7 日的公示期,車企、供應商及公眾的反饋將進一步打磨標準細節。可以預見,新規的落地不僅將終結隱藏式把手 " 無章可循 " 的現狀,更將為汽車安全技術的創新劃定邊界與方向,最終推動產業在美學與安全、效率與可靠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