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貝塔商業
最近,支付寶更新了一項看似不痛不癢的功能:語音通話。
在消息界面與好友聊天框中點擊 "+",就能找到語音通話入口。熟悉的電話圖標出現,實名認證用戶之間可以直接打電話,整個過程據稱 " 無變聲處理、不存儲內容、加強隱私保護 "。
其實說起來,這不是支付寶第一次嘗試即時通訊,也不是第一次 " 染指社交 "。
支付寶語音通話的上線,也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戰 " 微信 ",但它背后的信號卻很清晰:
阿里依然沒有放棄在 " 連接人 " 這件事上尋找存在感。只是,這一次不是再造一個社交 App,而是試圖讓用戶在原本的支付行為中,自然而然地接入 " 對話 " 能力。
用更通俗的話說:支付寶不是要做聊天軟件,而是希望讓 " 關系鏈 " 這件事在支付場景中回到正中央。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家人、朋友一起分攤賬單,直接語音溝通;如果你為孩子轉賬時有疑問,可以用語音通話進行身份核實;甚至在買賣交易中與商家溝通售后問題,也可能不再依賴第三方平臺或手機號。
支付寶正在嘗試將 " 支付即連接 " 的形態延伸得更遠。這是一次功能上的更新,但也是一次心智上的試探。
只是,現在的用戶,還愿意把這層關系 " 托付 " 給支付寶嗎?
" 小荷包 "" 碰一碰 ",支付寶的 " 年輕化焦慮 "
語音通話只是支付寶近期更新的其中一環。如果你留意它的版本記錄,會發現近半年以來,它幾乎以每周一次的頻率進行大大小小的優化。
不僅有界面視覺的煥新,首頁背景改為更輕盈的灰白色;還上線了 "NFC 碰一碰 " 支付、" 小荷包 " 共享記賬、" 基金估值 " 快查、"HarmonyOS 實時停車 " 適配……密集而細膩,幾乎覆蓋了支付、理財、生活、社交四大核心場景。
但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兩個功能:" 小荷包 " 和 " 碰一碰 "。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 " 小紅書 "?沒錯,它和 " 種草 + 曬賬單 " 的模式非常像。用戶不僅僅是在記賬,而是在通過 " 賬單 " 表達生活方式、情緒價值、關系溫度。有人曬情侶賬本,有人曬旅行 AA,有人曬自己一個月喝了多少次奶茶——這不是金融功能,這是內容社區。
換句話說," 小荷包 " 是支付寶第一次試圖將賬單場景社交化。它在功能層面嘗試和年輕人 " 對話 ":不是爸媽那輩用的記賬本,而是可以曬生活的 " 賬單朋友圈 "。
類似的還有 " 碰一碰 " 支付。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技術上的升級,用 NFC 觸碰即可完成支付,比掃碼更快捷、更有儀式感。但它頗有把支付 " 從功能行為變成社交動作 " 的意思。
怎么理解?用 NFC 支付,就像微信當初 " 搖一搖 " 交友一樣——它雖然與效率有關,但體驗和場景沉浸感的提升更加明確。在年輕人日益追求 " 有趣而不費力 " 的今天,這是支付寶對 " 支付場景娛樂化 " 的一種試水。
所有這些功能更新歸根結底的目的只有一個:留住新一代用戶的注意力。
為了這個目標,阿里也是很舍得花錢,在 " 小荷包 " 荷包圈里,點贊或者被打賞,都有可能會有現金獎勵,更夸張的:分享賬單或者內容上了熱門榜單,還有官方額外的創作獎勵,50 甚至 100 的發。
產品升級背后,依然有著年輕化的算盤。
AI 醫生、鴻蒙適配:支付寶不想失去入口
除了社交與支付的新嘗試,支付寶的另一個重頭方向,是 "AI+ 健康 " 的持續布局。企圖在 ai 時代提前占據一個流量的入口。
有趣的是,支付寶在 AI 健康上的野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從去年就開始,支付寶頻頻發力 AI 醫生、遠程問診、健康數據記錄等模塊。外界很多人可能沒留意,但在慢性病管理、家人健康綁定、疫苗提醒、運動計步等場景上,它其實已經悄悄 " 建好了一座醫院 "。
支付的普及已經接近天花板,社交入口爭奪失敗,內容生態也不敵頭條系。阿里系能做的,是從生活方式切入—— " 你在用支付寶付款時,也在被我關心身體狀況、建議飲食、匹配專家。" 這是一種基于信任和頻次的延伸,是平臺價值的再分配。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支付寶的確更新得很勤、擴展得很廣,可用戶感知是否強烈?更進一步說,它的新功能,是不是都能撐得起 " 留存 " 和 " 記憶點 "?
現實是,很多功能上線后很快被用戶遺忘。甚至不少人反饋 " 功能太多太雜 "" 找不到想用的入口 "" 一個 App 太臃腫 "。這是平臺通病,也是超級 App 的宿命。
支付寶越來越像一座 " 功能摩天大樓 ",每一層都建得高精尖,但住戶常常迷路。而在這個 " 單點爆款比全能王更有效 " 的時代,用戶并不需要一個什么都能做的平臺,而是一個 " 剛好懂我此刻需求 " 的應用。
AI 醫生很強大,但大部分用戶只在生病那一刻才會想起它;NFC" 碰一碰 " 很便捷,但不是所有手機都支持;語音通話很好用,但我們還有微信。每一個功能都很有邏輯,卻缺少 " 命中核心痛點 " 的爆發力。
而這,正是支付寶在今日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不斷奔跑,不斷創新,卻越來越難制造 " 剛需記憶 "。
支付寶不是不想變好,而是太想變好。而這份 " 太想 " 的底色,其實是一種深層的不安:在超級 App 格局重新洗牌的今天,它知道,自己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與用戶的 " 重新見面 "。
只是,這個時代的用戶,還愿意停下來多看它一眼嗎?
寫在最后:一個不甘平庸的支付寶
從語音通話到 " 小荷包 "、從 AI 醫生到 NFC 支付,從界面煥新到 HarmonyOS 適配,支付寶最近做的這些事,乍看毫無關聯,實則有著一條暗線貫穿始終:
它正在悄悄構建一個 " 新時代生活操作系統 "。
這個系統從簡單的支付工具出發,融合了社交、健康、內容、記賬、溝通、理財,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試圖陪伴我們吃喝拉撒睡的每一刻,也試圖抓住我們每一秒注意力的微光。
當然,它還沒成功,甚至還很掙扎。但這一次,它不再急著高調 " 顛覆誰 ",而是低調努力 " 多留下一個人 "。
語音通話也好,小荷包也好,AI 健康也罷,本質上都是支付寶對這個時代一個樸素的問法:
我還能留下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