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丨曹佳東
編輯丨嚴旭霞
市場概述:除了特斯拉,之前外資電車一直不受中國消費者待見。
就算是大眾的 ID. 系列,一度被看作是外資電動車全村的希望,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熱銷,但這個輝煌的延續,在眾多中國品牌電動車的沖擊中,逐步黯然失色。
特別是日系純電車,由于過去對中國電車的理解差異,以及過去日系在混動領域的包袱,推出來的產品總是不帶勁兒,再加上智能化領域的緩慢步伐," 碰壁 " 二字成為過去相當一段時間日系電車的主旋律。
不過日系品牌們反應也很快,至少早于德系意識到,新能源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還得仰仗中國的新能源技術。
于是乎從豐田鉑智 3X 到日產 N7,這一次主流日系將產品定義、供應鏈全權交給了中方,而且在定價方面,也不再高高在上,主打一個實誠。十二三萬的合資中型電車,要空間有空間,要智能有智能,滿足了相當一批對產品和品牌有雙需求的消費者。
結果顯而易見,鉑智 3X 上市短短幾個月就沖上 6000 輛的高度,而日產 N7 上市第二個月就直接干到 6000 輛,氣勢蓬勃。
日產 N7 和鉑智 3X 的首戰告捷,給合資電車打了個樣,也給大眾、通用們的轉型方向和未來帶來了強大的信心。
COMMENT
微信號|一句話點評
iauto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