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聽風譯碼
在城市的繁華街角,新開了一家臨期食品店。店門口,一塊醒目的招牌上寫著:" 一塊錢的可樂,錯過再等一年!"
這簡單的幾個字,就像有魔力一般,吸引著過往行人的目光。
不一會兒,店門口就排起了長隊,年輕的上班族趁著午休時間趕來,想囤點下午茶小零食;
寶媽們推著嬰兒車,盤算著給孩子買點便宜又安全的餅干;還有學生黨,攥著零花錢,期待能在這里實現零食自由。
人們滿懷期待,準備在這看似 " 寶藏 " 的店里,淘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臨期食品的 " 逆襲 " 之路
曾幾何時,臨期食品還處于食品市場的邊緣地帶,被人們嫌棄、冷落。
五年前,它們的命運往往只有兩種:一部分被廠商回收進行消費處理,畢竟從自家店里流出去,一旦出了問題,糾紛不斷,還會影響品牌聲譽。
就像某知名餅干品牌,為了維護品牌形象,寧愿花費大量成本回收臨期產品銷毀,也不愿冒險流入市場。
另一部分則被批量低價賣給本地經銷商,然后加價 20% 左右,流入棋牌室、網吧等場所。
這些地方的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對食品的新鮮度要求相對較低,臨期食品便成了他們的 " 經濟之選 " 。
然而,2020 年左右,臨期食品迎來了 " 高光時刻 "。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下,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轉變,更加注重性價比。以前逛超市,人們可能隨手就拿貨架上的商品,不太在意價格;
但現在,大家會仔細對比不同品牌、不同規格的價格,甚至為了省幾塊錢,愿意多走幾家店。
同時,資本的敏銳嗅覺察覺到了這片潛在的 " 藍海 ",紛紛下場布局。好特賣、繁榮集市等品牌深受資本青睞,融資不斷。
好特賣在短短幾年內,從一家小店發展成在全國擁有數百家門店的連鎖品牌,背后離不開資本的助力。
直播間里,凌晨舉牌子賣臨期食品的場景屢見不鮮。
主播們激情滿滿地介紹著產品," 原價十幾塊的進口巧克力,現在只要三塊!庫存不多,家人們趕緊下單!"
某網購平臺上,康師傅好湯系列泡面甚至能低到 17 元 24 包。
一時間,臨期食品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從無人問津走向了大眾視野的中心。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 337 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 5.97%。
預計行業保持近 6% 的增長率,2025 年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將達 401 億元。
線上平臺同樣成為臨期食品熱銷的重要戰場。
某消費平臺直播間里,主播們通過生動的介紹和現場試吃體驗,向消費者展示臨期食品的品質。
在這里,消費者們不僅可以享受到優惠的價格,還能感受到購物的樂趣和互動的氛圍。
臨期食品,能放心吃嗎?
面對琳瑯滿目的臨期食品,消費者心中難免會有疑慮:這些食品真的能吃嗎?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保質期指的是在標簽標明的儲存條件下,食品保持品質的期限。
也就是說,只要食品沒過期,包裝完好,儲存條件得當(比如放冰箱里,沒被太陽暴曬),那么它就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很多大品牌為了給產品留下足夠的質檢余地,標注的保質期其實是非常保守的。
比如,某知名品牌的堅果,實際在良好儲存條件下能保存兩年,但保質期卻只寫一年,就是為了最大程度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臨期食品都 " 一視同仁 "。像堅果類臨期食品,越臨近過期,越容易出現異味,口感變差,還會受潮。
當保質期只剩 25% 的時候,就不太建議購買了。
想象一下,原本香脆可口的堅果,因為臨近過期變得又軟又潮,吃起來還有一股怪味,實在是影響食欲。
酸奶類臨期食品,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口味惡化,原本酸甜可口的酸奶,可能變得酸澀難以下咽。
巧克力類,尤其是高濃度 70% 以上的黑巧克力,臨期時容易生蟲,這是因為可可豆的高油脂含量,難以完全避免這種情況。
此外,純果汁飲品、膨化食品、高油脂和高蛋白類的臨期食品,也都要謹慎選擇。
而罐頭、餅干等長保食品,即使臨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但短保鮮食臨期的話,就像開盲盒一樣,可能會遇到變質等問題。
比如,一些臨期的三明治,外表看起來完好,但打開后可能已經有了異味,吃了還可能導致腸胃不適。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保質期快到來的那一段時間,并不意味著食物不能食用或安全性下降,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愿意購買,在食用時不必有心理障礙。
不過,挑選臨期食品也有 " 門道 ",消費者在關注保質期之外,還需要關注食品的儲存條件要求。
任何一個產品的保質期,都有一定的儲藏條件要求。一般來說,儲藏溫度越高,同樣一種食品的保質期越短。
比如說,-18 ℃下能保存 12 個月,不等于 -8 ℃下也能存這么長時間。
冷藏食品往往并不能全程在包裝上標注的冷藏溫度下儲藏,如果是這樣,就會提前過期,比如熟食等。
此外,冷凍食品包裝上都寫著 -18 ℃下保質多少個月,實際上它并沒有辦法做到在運輸中和超市里完全保持穩定在 -18 ℃下。
因此,購買這些冷鏈食品時,不要到臨界期再買,還是買那些最新出廠的產品比較放心。
反之,比如糖果、蜂蜜、糖分很高的固體飲料等等,它們放幾年實際上都不會有安全問題,因為太干了,微生物沒法繁殖。
目前,我國對臨期食品的界定還沒有統一標準。
業內普遍遵循的規則,來源于原北京市工商局 2012 年出臺的《臨近保質期限食品銷售專區制度》。
該制度規定,根據食品保質期長短,納入臨期食品范疇的食品為其保質期期滿之日前 45 天至 1 天不等。
保質期≥ 1 年的食品,到期前 45 天為臨期;6 個月≤保質期<1 年的,到期前 20 天為臨期;
90 天≤保質期<6 個月的,到期前 15 天為臨期;30 天≤保質期<90 天的,到期前 10 天為臨期;保質期<30 天的,到期前 5 天為臨期。
暴利背后的產業鏈
當消費者在超市里對臨期食品貨架猶豫不決時,殊不知,背后隱藏著一條暴利產業鏈。
" 一折收破爛,三折賣寶藏,毛利率 70%",這已成為行業的潛規則。
上游廠商為了清理庫存,將臨期酸奶的出廠價砍到一折,即使終端零售加價到 3 到 5 折,依然能獲得高額利潤,扣除損耗和租金后,凈利仍可達 40%。
消費者以為自己撿了大便宜,商家也賺得盆滿缽滿,看似皆大歡喜。
但這條產業鏈并非一帆風順。
以酸奶為例,它是最容易砸在手里的臨期食品之一。
臨期兩個月的時候,批發價可能是 40.1 元一箱,如果囤個上千箱,價格能壓到 20 塊。然而,一旦算錯銷售時間,這些酸奶就會瞬間變成一文不值的垃圾。
有位小商販,看到酸奶價格便宜,一次性囤了很多,但由于銷售渠道有限,沒能及時賣出去,最后只能眼睜睜看著酸奶過期,血本無歸。
而且,臨期食品賽道存在明顯的 28 定律,20% 的大牌暢銷貨被少部分頭部販子壟斷,剩下 80% 的雜牌貨,在普通商場根本看不到,只能在低價網購平臺、直播間和零食量販店流通。
盡管如此,可觀的利潤空間還是吸引著資本源源不斷地入場,好特賣三年狂攬五輪融資,金沙江創投帶頭撒錢;阿里砸下 1.1 個億,將倒計時甩賣做成了 APP。這些資本的注入,讓臨期食品市場變得更加熱鬧,也加劇了行業的競爭。
" 東羅西搜 " 的工作人員告訴作者,商超體系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食品保質期過去三分之一,就無法進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會淪為臨期產品,成為各大食品折扣店貨架上的商品。
從供應端來看,臨期食品的貨源主要分 3 種,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產品;二是電商平臺的退換貨;三是經銷商手里真正進入臨期的產品。
臨期食品行業從業者田云表示,臨期食品的貨源并不穩定,主要根據正期食品的銷售情況而定。產品在正期時賣得好,那么臨期的貨就會相應減少。
因而,臨期倉庫成為臨期食品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
" 東羅西搜 " 的工作人員坦言," 擁有倉庫的品牌折扣店,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優勢。
如果個人想開臨期食品店,貨源會比較零散,找起來比較困難 "。
買臨期食品,真能省錢嗎?
這幾年,不少人成了臨期食品的忠實擁躉。進超市第一件事,就是沖向臨期食品柜臺;打開抖音、小紅書,滿眼都是尋找臨期 " 寶藏 " 的攻略。
只要看到低價,就覺得自己撿到了大便宜,家里逐漸被各種臨期生活用品堆滿。甚至有人認為,花正常價格買東西是虧,必須等到有臨期的才下手。
但這樣真的省錢嗎?其實,臨期物品只有在剛好需要,并且能快速消耗掉的情況下,才是真省錢。如果僅僅因為低價,就下單購買一些以后可能用得到的東西,這其實是給自己創造了偽需求。
為了省錢囤貨,不僅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要趕在過期前將其消化掉,身心俱疲。
比如,有人看到臨期的洗發水價格便宜,一下子買了好幾瓶,結果家里原有的還沒用完,新的又快過期了,最后只能送人或者扔掉,反而造成了浪費。
當然,如果確實有需要的產品,那購買臨期食品無疑是一種明智之舉,畢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精打細算也是一種生存智慧。
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每年有 210 萬人在淘寶平臺挑選臨期食品。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 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臨期食品消費群體以中青年為主,其中消費者年齡為 26 歲至 35 歲的占 47.8%。
購買臨期食品的體驗并不差。臨期食品便宜,通常期待值較低,反而能給人一種驚喜感。
消費者 " 薅羊毛 " 熱情不減,讓臨期經濟從小眾需求發展成一個創業新風口。臨期食品從商超專區,擴展到專門售賣臨期產品的連鎖折扣超市和電商平臺。
理性消費,莫讓 " 省錢 " 變 " 浪費 "
臨期食品市場的興起,反映了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追求,也體現了市場對資源再利用的一種探索。
但在享受臨期食品帶來的實惠時,我們也不能盲目跟風。購買臨期食品,要理性判斷自己的需求,關注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避免因過度囤貨造成浪費。
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臨期食品市場的監管,規范商家的銷售行為,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比如,要求商家在顯眼位置標注食品的臨期時間,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對銷售過期食品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維護市場秩序。
只有這樣,臨期食品市場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真正實現商家、消費者和社會的多贏局面。
下次,當你路過那家臨期食品店,看到門口排隊的人群,希望你能冷靜思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消費選擇。
因為,真正的智慧消費,不是盲目追求低價,而是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實現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