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下演唱會的應援打 call,到線上社交媒體的熱搜霸屏,追星早已不再是小眾群體的愛好,而是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有人將偶像視為自己努力的榜樣,在追星的過程中收獲動力與成長。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走上了不理性的道路:高強度打榜、圍堵跟蹤、網絡互撕 …… 熱愛的初衷逐漸被 " 瘋狂 " 所取代。
追星本無對錯,但當追星行為脫離理性,它就不再是一種積極的文化消費,而成了一場可能影響自我發展和公共秩序的 " 集體沉迷 "。
其中最典型的現象便是 " 打榜文化 "。每當偶像發布新作,粉絲們便如臨大敵:熬夜控評、集資沖銷量,甚至多開賬號瘋狂轉發、點贊,只為在排行榜上刷出偶像的 " 存在感 "。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極端粉絲的 " 私生飯 " 行為,甚至已經威脅到公共安全與藝人的人身安全。他們蹲守機場、劇組,圍堵偶像座駕,甚至跟蹤、偷拍,只為滿足自己 " 近距離接觸 " 的扭曲幻想。
前不久,日本羽毛球運動員志田千陽在社交平臺發文稱,每次參加比賽都會遭遇跟蹤狂,令她深感不安。類似情形也發生在中國乒乓球選手樊振東身上,他曾在 2023 年于自己的微博上公開表示,有粉絲多次非法闖入其所住酒店房間,嚴重威脅到自己的人身安全。
更有甚者,一些粉絲在機場無視安保指令、強闖隔離區,甚至沖向偶像車輛而引發事故。種種不理智的行為,不僅危害自身與他人安全,更嚴重擾亂了公共秩序。
而在網絡世界," 飯圈互撕 " 幾乎成了日常景象。粉絲之間的爭執動輒演變為語言暴力、網絡攻擊,甚至是 " 人肉開盒 "。
央視《法治在線》曾在 4 月 7 日報道一起令人震驚的案例:一名網絡安全專業在讀博士,僅因虛擬主播粉絲之間的爭執,短短幾個月對 3000 余人進行 " 開盒 " 和網暴。如此極端行為,折射出部分群體在網絡環境下的失控。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指出,青年期是個體建立 " 身份認同 " 的關鍵階段。偶像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很多人理想中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更優秀、更自信、更被認可。在追隨偶像的過程中,粉絲其實是在塑造一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從而獲得前行的動力。1
說到底,在當下這個節奏極快的信息社會,面對升學、就業、社交等層層壓力,很多年輕人需要一個可以寄托心靈的場所。聽一首偶像的歌,看一部電影,或是沉浸在一場演唱會中,成為他們與現實壓力之間的一道緩沖帶。
偶像應是生活中的 " 調味品 ",為日常帶來一些色彩和希望。但一旦偶像成了生活的全部,粉絲的情緒要隨著他的喜怒哀樂而起伏,就很容易脫離現實,陷入 " 替代性滿足 "3 的虛幻之中。適度追星可以成為壓力的出口,但沉迷其中,會與現實中的生活格格不入。
事實上,在許多場合,追星也能成為一股積極向善的社會力量。許多粉絲團體借助偶像的影響力參與公益,資助山區兒童、組織環保活動。這類 " 公益應援 " 不僅放大了偶像的社會價值,也展現了粉絲群體的成熟與擔當。
更重要的是,追星不應只是單向的 " 應援 ",而應轉化為一種提升自我的動力。我們可以因為喜歡某位歌手而去學習一門樂器,也可以因為被一位演員打動而開始了解一段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記得:誰才是真正的主角,是自己,而非偶像。我們更應關注自己是否在變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圍繞明星的動態而情緒起伏。
每一種熱愛都值得被尊重,但真正值得敬佩的熱愛,是不會吞噬生活、傷害關系、扭曲價值觀的。它不是沉迷的枷鎖,而是點亮人生的燈塔,給予我們方向和勇氣。
也許我們都曾被某個人閃耀的模樣所打動,但真正的成長,是從那份仰望中獲得力量,最終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路徑。理性追星,是對偶像最好的尊重,也是對自己人生最真誠的負責。愿我們都能在熱愛的光芒中,活出一個更加清醒、堅定、理智的自己。
來源 / 網觀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