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熱點問答(第 287 期)
網通社汽車研究院院長 何侖
" 合資反攻 ",無疑是本屆上海車展最大的看點和話題。合資企業一反這幾年在車展上的寂寞,像是一夜間忽然開竅,競相推出搭載中國合作伙伴的駕駛輔助、智能座艙系統的新車,來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開啟了合資企業與中國品牌,以及合資企業之間的新一輪較量,自然引發了業界的極大關注。
問:您認為合資企業的反攻有多大勝算?
答:這至少要分兩個層面來看。
一是從總的市場份額看,如果取消給電車的各種直接、間接補貼,和限購、限行等方面的種種特權,實現 " 油電同權 ",哪怕是 " 部分同權 ",如限行、限購同權,讓消費者自由選擇,合資企業立馬就會收復相當部分的失地,加上駕駛輔助、智能座艙技術帶來的新活力,奪回更大部分的失地是完全可能的。但完全恢復到以往那種優勢地位,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品牌的油車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
二是從電車的市場份額看,包括合資企業在內的外國品牌車型目前僅占 10%,所以是進攻,而不是反攻。但進攻武器除傳統的技術、品質和安全優勢外,主要是駕駛輔助、智能座艙這樣的新技術,這些新技術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數據積累傳輸、高精地圖開發應用、用戶隱私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自由度,甚至還有用戶對不同品牌技術、產品的不同期望值和容忍度,而合資企業受到相關法規、內外部合規、企業及品牌文化方面的各種制約,在這方面處于天然劣勢。所以,要合資品牌在這兩項技術方面超越中國品牌,幾乎不可能,只能依賴中方合作伙伴持續不斷的輸入。這樣看,搭載駕駛輔助、智能座艙技術給合資企業增添的競爭力和相應市場份額,會是比較有限的。
唯一的例外是特斯拉的,它早就是自動駕駛技術領域里的全球領先者,但在本土化方面也要受到種種制約,而智艙技術上,它也顯得比較平庸。
當然,如果外資企業在電池技術和安全方面,或者其他動力系統方面,率先取得實打實的突破,那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格局就會大不相同了。
問:您談到了兩個層面,還有一個層面,就是合資企業之間在電車方面的競爭趨勢。沃爾沃似乎勢頭很猛,上海車展后又在上海設計中心舉辦了 " 新能源戰略暨超級混動新產品溝通會 ",宣布全面新能源戰略轉型,發布全新 SMA 超級混動架構,強調 " 純電 + 超混雙線并行 " 路線,推出了基于這一架構的首款車型 XC70,定位介于 XC60 與 XC90 之間,CLTC 純電續航超 200 公里,綜合續航達 1200 公里,支持 " 一周一充 " 城市通勤需求。您怎么看?
沃爾沃亞太雖然也是合資企業,但實際上是百分之百的中資企業。它的母公司吉利集團在駕駛輔助、智能座艙技術上都是頂級的,特別是它的算力,750 萬輛智駕車輛 + 百億公里數據積累,在國內更是首屈一指的領先者。
所以,沃爾沃在電車智能化技術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三大優勢:一是合作伙伴的技術領先,綜合實力強大而且健康,使沃爾沃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智能化技術來源;二是合作伙伴是一家人,合作起來沒那么多扯皮的事,可以做到天衣無縫,而且高效;三是與吉利共享供應鏈規模經濟沒商量,帶來成本優勢。
問:15 年前,吉利收購沃爾沃時,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想到沃爾沃在中國會有今天這樣的有利局面。我查了一下,沃爾沃被收購以來,在中國銷量從 2010 年的 2.9 萬輛擴張到了 2024 年的 15.6 萬輛,而且扭虧為盈;即使是在近幾年傳統豪華車品牌市場萎縮的行情中,沃爾沃在所有主流傳統豪華品牌中,也是銷量最為穩健、下降幅度最小的,去年銷量排名甚至超過了凱迪拉克。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至于沃爾沃成功的主要原因,我首先會想到李書福那句名言:放虎歸山(參見《何侖:放虎歸山后沃爾沃活得不錯》)?,F在看,放虎歸山只是成功的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作為外方的沃爾沃放手讓中國團隊自主經營中國業務,而中國團隊也很爭氣。瑞典人和中國人都干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相互信任,而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這是成功的基礎,也是其他合資企業難以復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