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進入 " 深水區 " 的 2025 年春天,車市沒有再現瘋長神話,但比拼基本功的較量正在持續上演。
一方面,新能源補貼退坡、油電同價帶來的性價比拐點,使得消費者回歸理性;另一方面,價格戰愈演愈烈,頭部品牌們從 " 卷參數 " 轉向 " 卷體驗 ",終端零售的真功夫,成為真正決定勝負的關鍵。市場的躁動已經褪去,留下的是一場關于體系力、品牌力、產品力的長跑。
在這樣的行業語境下,長安汽車卻用一份穩中有升的銷量成績單,為自主品牌注入了極為難得的信心和確定性。
根據官方發布的 4 月銷量快報,長安汽車 4 月零售銷量達 206047 輛,同比增長 5.2%;其中新能源零售 71349 輛,同比增長 46.7%;長安系中國品牌零售 171181 輛,同比增長 8.3%。
這組數據背后,不是簡單的規模累積,而是一種結構調整后的質量增長,體現出了這家頭部央企在新一輪技術周期中穿越周期的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長安此次公布的是 " 零售數據 " ——即真正到用戶手中的銷量,而非批發或壓庫數字。在車市去庫存化、價格機制洗牌的大環境下,敢于用零售成績說話的車企,往往意味著其產品已經具備穩定的用戶口碑與持續拉新能力。
銷量的穩健增長只是表象,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它透露出長安正在完成從 " 規模導向 " 到 " 價值導向 " 的轉型。面對新能源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長安不僅沒有被價格戰裹挾,反而通過對產品結構、技術布局和品牌體系的優化,實現了有節奏、有質量的增長。
這是一種 " 抗打 " 的表現,也是一種成熟的信號。
" 抗打 " 的自主品牌,領頭羊如何穩步向前?
從數據來看,長安系中國品牌的整體市場表現,不僅守住了份額,還展現了一定的市場擴張力。
一方面,傳統合資品牌式微,曾經的 " 銷量支柱 " 逐漸退出主流賽道;另一方面,新能源新勢力崛起,價格戰一波接一波,品牌之間的壁壘被重新定義。行業迎來二次洗牌期,市場不再青睞 " 強渠道 + 大廣告 " 的老打法,而更關注產品是否夠穩、體系是否夠強、品牌是否夠硬。
就在這個風雨欲來的節點,長安系中國品牌交出了一份幾乎逆勢而上的增長答卷:4 月份長安自主品牌零售達 171181 輛,同比增長 8.3%,基本盤的表現足夠穩健。
在當前市場環境中,很多品牌在銷量維度已出現過山車式起伏,真正能夠保持同比正增長的頭部自主品牌,寥寥無幾。長安汽車之所以 " 穩 ",不僅僅因為底子厚,更因為它真正建立了一套涵蓋研發、產品、制造、營銷等流程,并以組織體系力為根基的增長模型。
首先要提的,是長安汽車在經典車型上的 " 老樹開新花 " 能力。
很多人印象中的長安,還停留在 CS75 和逸動。但你要是看看這兩款車在 2025 年 4 月的表現,可能會重新定義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CS75 系列在藍鯨 500Bar 新動力加持下,實現了同比 49.6% 的增長;逸動系列也保持著同比 22.1% 的增長態勢。
這不是偶然,而是長安在持續改進上的厚積薄發。藍鯨動力平臺自誕生起就堅持正向研發、持續演進,從藍鯨 NE1.5T、藍鯨 2.0T,再到如今 500Bar 超高壓直噴系統,每一次進階都讓經典車型煥發出新的產品生命力,這是長安區別于多數自主品牌的重要特質。
其次,長安的 " 穩 ",體現在其長期構建的品牌根基與體系韌性上。在自主品牌進入深水區、用戶信任門檻不斷提高的今天,穩定打造好產品、維護品牌一致性,已成為少數企業才能保持的能力。
整體來看,長安系已在多賽道展現出清晰的發展戰略與強大的體系能力。在這套清晰的品牌矩陣下,每一款車型都具備穩定的輸出能力,穩定車型打底,創新產品拓邊,讓長安在技術迭代期和市場調整期,依然能保持品牌勢能的持續釋放。
主動優化產品結構,實現 " 輕裝上陣 "
銷量穩定增長的背后,真正支撐長安系實現穩中向好的,是其對產品結構和運營節奏的主動調整。這種調整,既體現在技術平臺的持續演進,也反映在市場策略的精細化運營,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 " 產、銷、儲 " 全鏈條協同能力的掌控。
一個明顯的信號是,長安汽車此次公布的為零售數據——即最終交付到用戶手中的真實銷量,而非經銷商端的批發數據。在車市競爭轉向 " 交付為王 " 的當下,這種選擇意味著,長安不僅更加注重用戶口碑和實際體驗,也更關注經銷端健康、庫存結構清朗的可持續狀態。
說到底,長安給出了一種更健康的增長路徑:不靠壓貨沖量,而是聚焦交付節奏的平衡、生產排期的科學化、渠道運營的良性循環。
這種變化背后,是長安體系內部對 " 高價值產品 " 的重新定義,它更強調綜合體驗、品牌信任與長期價值的構建能力。能夠獲得真實訂單、實現穩定交付的產品,才是結構優化的核心指標。
說到底,長安的邏輯是通過產品節奏、產能節奏、營銷節奏的協同演進,實現一種 " 結構勝出 " 的增長方式。它強調的不是一時的銷量突破,而是品牌長期價值與渠道可持續性的平衡。這也正是為何長安可以在多個價位段上維持訂單活躍與交付正循環,并在終端維度展現出極高的市場響應速度。
對比其他品牌在產能失衡、庫存承壓、節奏錯配中的頻繁搖擺,長安的 " 輕裝上陣 " 顯得更加穩健,而這種結構性主動調整能力,是長安區別于大多數玩家的底層競爭力。
" 王牌單品 " 策略初見成效
如果說穩定的品牌矩陣和產品結構,是長安應對市場波動的基本盤,那么持續爆發的單品能力,則是其加速轉型、撬動用戶心智的重要武器。
過去,自主品牌往往在爆款依賴與生命周期短之間徘徊,長安也擅長通過精準定位、快速驗證、高效放量的產品機制,來打造具備可持續生命力的 " 全球經典大單品 "。
這一策略的有效性,在 4 月份的數據中已經顯現。
最典型的是長安啟源 Q07。作為一款中型智慧增程 SUV,它精準錨定家庭用戶對長續航、高能效、舒適智能的復合需求,依托藍鯨增程系統與智能座艙能力形成強功能閉環。在正式亮相僅一個月后,其訂單即突破 31057 輛,強勢躍居為長安啟源品牌的主力熱銷車型。它不僅提升了品牌整體銷量,更顯著拉高了長安在 15 萬元級新能源細分市場的用戶覆蓋密度。
與之呼應的,還有深藍 S09。這款六座智能增程 SUV 以 " 超級增程 + 大空間 + 智能交互 " 的組合,快速切入中高端家用市場,在上海車展開啟預售后僅 8 天,訂單即突破 1 萬輛。作為深藍汽車新能源矩陣中的最新旗艦車型,S09 的爆發也進一步鞏固了長安在 20 萬元價格帶新能源產品中的主導權。
而阿維塔 06 的表現,則進一步夯實了 " 高階智能化 " 的品牌勢能。作為阿維塔品牌下探緊湊型市場的重要一步,阿維塔 06 集成華為乾崑 ADS 智能駕駛系統與 Harmony 座艙體驗,在設計、智能駕駛輔助與情感科技層面實現差異化表達。4 月 19 日上市后,僅 48 小時大定訂單即突破 12536 輛,助推阿維塔當月銷量同比暴增 122.6%, 創下品牌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款車型不僅覆蓋了 15 萬— 25 萬主力消費區間,也幾乎涵蓋了城市通勤、家庭出行、個性化智能駕駛等核心場景。在新能源用戶群日益細分、需求不斷多元化的今天,這種 " 按需而生、精準命中 " 的產品邏輯,已成為爆款誕生的新前提。
更為關鍵的是,這些車型的爆發并非偶然,它們都具備共同的基礎條件:一是依托長安的技術體系平臺,具備 " 既快又穩 " 的開發效率;二是能夠快速完成用戶驗證、形成傳播口碑,實現首月上量;三是產品價值邏輯高度清晰,用戶理解門檻低、決策鏈路短。
可以說,這一階段的長安,已經不再只是推出了幾款熱銷車,而是在推動 " 系統造爆款 " 的能力閉環,它既考驗產品定義力,也考驗交付能力和用戶運營的長期建設。
隨著現在多點開花的策略逐漸成熟,我們有理由相信,長安未來將不止擁有更多熱銷車型,更有望打造出具備國際傳播力和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 " 代表作 "。
央國企的品牌底氣
一張銷量榜單的背后,隱藏的其實是技術體系的比拼、組織機制的較量,以及對用戶心智的爭奪。
長安 4 月份交出的這份增長答卷,不僅證明了其具備前瞻的市場判斷能力,更重要的是,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主流央國企車企,正在完成從數量競爭向質量增長的關鍵躍遷。
這份底氣,首先來自其央國企獨有的戰略定力與體系韌性。相較于追風口、拼補貼的短期打法,長安更強調長期主義,選擇通過平臺化、自主化構建核心能力。它并不追求流量爆款的短暫喧囂,而是專注于可持續增長的底層邏輯。
與此同時,長安汽車堅定認為 " 無海外、不長安 "" 無基地、不長安 ",在全球布局海外五大區域市場,堅持打造全球優秀人才聚集成長高地,全球渠道網點已超 9000 個。
值得一提的是,長安的 " 抗打 " 并非靠單點發力,而是依靠多年來扎實推進的 " 三大計劃 ":香格里拉計劃構筑起以金鐘罩電池、藍鯨增程為核心的新能源技術底座;北斗天樞計劃打通從智能駕駛輔助、智艙到車云平臺的智能化架構;海納百川計劃則將技術體系與產品價值延展至全球市場。
以這三張戰略地圖為核心的隱藏能力,才是看得見的銷量、訂單、口碑的根基。
而更深層的轉變,其實來自于一種更稀缺的組織氣質。作為擁有 160 多年歷史的中國汽車 " 老字號 ",長安既保留了央企系統中對戰略方向的堅定性,又逐步建立起市場化組織機制下的快速反應力。
也正因如此,在產業周期低谷期,長安并沒有收縮行為,而是繼續強化體系能力,打磨品牌勢能。用每一個交付、每一臺產品、每一次轉型的落地實踐,成為央企中那個最值得信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