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福布斯》2025 全球億萬富豪榜揭曉時,歷史正在完成一場靜默的交接。
馬斯克、扎克伯格等互聯網時代的 " 造富圖騰 " 依然屹立潮頭,但榜單背后涌動的暗流已悄然轉向。
AI 數據標注獨角 Scale AI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andr Wang,成為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這家公司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郭露西,也超越美國歌手泰勒 · 斯威夫特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女性億萬富豪。
19 歲華裔男孩與 21 歲女生一起創業,締造了一家估值超過 250 億美元的科技公司,90 后創業者們推動了財富的代際更迭。
類似的故事也在大洋彼岸上演。90 后 " 天才少年 " 彭志輝創立的具身智能公司智元機器人估值突破 150 億元,Manus 創始人肖弘讓各界將目光進一步聚焦向 AI Agent(智能體)。
毫無疑問,一場堪比互聯網更深刻的財富風暴已席卷而來。未來十年的投資密碼,正藏在這群年輕人 " 奔赴未見世界 " 的野望中。
天才 "90 后 " 崛起:AI 時代的造富新故事
最近一段時間,華裔科技創業者 Lucy Guo(郭露西)火出圈了。
憑借手中近 5% 的 Scale AI 股份,郭露西擊敗霉霉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女性億萬富豪。
Scale AI 為 OpenAI、DoorDash、Pinterest、通用汽車、英偉達等眾多知名公司提供服務,成為美國 AI 數據標注獨角獸。2025 年,Scale AI 的估值達到了 250 億美元,這讓郭露西手中的股份價值接近 12 億美元。
郭露西的故事,再一次證明了 AI 產業的造富能力。
不難判斷,在這場關乎未來的智能格局之爭中,只要大型語言模型還遵循數據驅動的規模化法則(Scaling Law),高質量 AI 數據就是戰略資源。這片數據沃土未來必將涌現更多造富機會。
事實上,在中國,AI 產業里也已經涌現了一批 AI 數據標注獨角獸。根據互聯網周刊、德本咨詢、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聯合調研產生的 2025 數據標注公司排行榜,云測數據、電信星海、海天瑞聲、菲利信科技等公司脫穎而出。
在數據標注賽道群雄并起之中,不難看出中國人才紅利的爆發。
比如,百度智能云韶關數據產業基地數據標注員 90 后占比 16.87%、00 后占比 83.13%,其中大專及以上人員占比 96% 以上。這背后,是國內通過規模化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為行業提供了大量專業化、高素質的人才儲備。而這也是國內 AI 發展的縮影。
AI 競爭的本質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人才生態系統的構建。BV 百度風投、高瓴創投、經緯創投、啟明創投紛紛投資深勢科技,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千萬年薪招攬 "95 后 AI 天才少女 " 羅福莉(DeepSeek 開源大模型 DeepSeek-V2 的關鍵開發者之一),無不證明這一點。
算力與數據可通過資本快速堆砌,但頂尖人才的培養周期長、替代成本高,其創造力與技術轉化的能力難以復制。
年輕人匯聚成 AI 產業發展的磅礴力量,其中 "90 后 AI 天才 ",更是逐漸成為這輪 AI 2.0 發展的中堅力量。
最近爆火的 AI 智能體 Manus 創始人肖弘,是 " 地表最強 90 后 " 創業者之一;AI 制藥賽道的科學研究范式引領者,深勢科技兩大聯合創始人孫偉杰、張林峰也為 90 后;機器人領域獨角獸企業,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和智元機器人創始人彭志輝同樣都是 90 后。
在人工智能創業潮中,這些 90 后創業者正以驚人的速度改寫游戲秩序。與上一代互聯網創業者依賴流量紅利不同,AI 時代的成功更依賴 " 硬核創新 + 場景落地 " 的雙輪驅動。
顯然,新一代創業者更具技術基因、場景洞察與資本運作能力,也推動了中國科技行業發展從 " 復制模式 " 向 " 非對稱創新 " 轉變,從而有望孵化出更多全球性科技巨頭,引領中國在 AI 時代的國際競爭。
科技造富的風暴里,什么是關鍵變量?
從 "Copy to China" 到 "Innovate for Global",一群生于數字原野的年輕人,一邊回望著 BAT、Magnificent 7 的上一代創業者們用互聯網連接世界的足跡,又轉身踏入具身智能、生物計算、通用大模型等 " 無人區 ",在技術革命的路上烙下全新的坐標。
不管是此前 DeepSeek 重塑 AI 行業格局,還是宇樹科技成為四足機器人領域的 " 價格殺手 ",新一代創業者都用實際行動透露出一個事實:相比上一輪互聯網創業潮,當前科技創業的核心已從 " 流量規模 " 轉向 " 技術深度 × 場景適配 × 商業閉環 " 的三維競爭。
這一轉變既是技術周期演進的必然結果,也反映了新一代創業者追求創新引領,摒棄燒錢圈地的打法,更加務實的創業態度。
觀察這些新興科技公司的發展,可以得到兩大啟示:
一是科技初創公司要具備在技術變革周期中把握結構性機遇的戰略智慧。
在 Agent 爆發的元年,Manus 打響了國內 Agent 第一槍。這背后,是 Manus 創始人肖弘提出的 " 新時代的安迪比爾定律 ",從產業規律中,他們抓住了 AI 智能體需求的爆發。
同樣,宇樹科技在具身智能發展中,率先以四足機器人切入,實現非人形路線的場景突破,成功占據細分賽道價值鏈高位,展現出對技術擴散節奏的精準把控。
二是要構建需求金字塔,具備對需求剛性把握能力。
在 AI 大模型賽道,Manus 創始人肖弘認為創業者應該專注于解決具體技術問題,并重視是否能夠解決用戶的問題。所以他們團隊整合大模型 API 創造差異化體驗,成為 AI 應用的黑馬。
在機器人賽道,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抓住了巡檢、救援等場景和電力、石化、農業、礦業等行業需求,快速推進機器人商業化。智元機器人則看見了工業自動化是工廠的 " 生存需求 ",研發中側重交互智能和作業智能,并投入很大資源。今年 " 果鏈一姐 " 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造訪智元機器人,驗證了智元對人形機器人落地工業場景的需求預判。
這些 " 獨角獸 " 們的突圍之路,本質是在技術可行性、需求剛性與商業模式間找到了最佳平衡點。這也反映出年輕一代創業者更加務實和克制的商業思維。
從過往的訪談中,不難感受到這一點。
比如,針對人形機器人賽道 " 炫技 " 現象,智元機器人創始人彭志輝表示,比起后空翻這類復雜動作,他們更關注機器人行走、抓取、搬運、裝運等能夠真正進入工廠的能力。
無獨有偶,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也在各種訪談中展示了自己追求產品應用落地的務實態度。比如宇樹科技一直以一整套的成本控制邏輯推動商業化,王興興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 成本一直是我們做所有東西的 KPI,核心就是要賺錢。"
對技術、應用場景、供應鏈的理解,貫穿這些 "90 后 " 天才們的創業之路。而從 AI 大模型的應用落地到機器人的低成本量產,無疑也讓新一輪財富盛宴蓄勢待發。
從創業潮中,讀懂 " 暴風眼 " 中的機會
新一代創業者的創業密碼,本質是憑借自身專業能力,精準卡位科技產業周期。
從康波周期視角看,當前正處于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向第六次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革命過渡的拐點。
其中,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機遇正呈現多維度的增長動力。近日,亞馬遜、谷歌、微軟、Meta 等國際科技巨頭發布的一季度數據均顯示,其資本開支顯著增加,主要用于 AI 和云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中美科技競賽的大背景下,中國政策支持與產業鏈優勢也將為港股相關板塊帶來結構性機會。對此,中泰國際指出,科技巨頭 AI 資本支出增加有助于強化港股 AI 產業鏈(硬件及軟件)的投資情緒,AI 產業鏈、機器人、智能駕駛等相關股份有望繼續獲得超額收益。
長期來看,中國 AI 產業有望受益于政策與產業協同。
政策方面,國家 " 機器人 +" 戰略、大模型專項扶持政策與地方基金形成合力,推動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新一代科技企業快速量產。
產業鏈方面,中國制造產業鏈優勢顯著。比如,宇樹機器人憑借硬件自研 + 商業務實 + 低成本優勢快速崛起,去年發布的人形機器人 G1 的量產版起售價僅為 9.9 萬元,使得雙足人形機器人的價格首次下調至 10 萬以內。正如王興興所言," 中國在硬件制造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 "。這種 " 技術 - 制造 - 市場 " 的全鏈條能力,使中國在具身智能領域站上價值鏈高位。
毫無疑問,中國 AI 產業會在長期競賽中跑出加速度,孵化一大批科技新貴。比如,深度求索、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公司。
可以預見,隨著大模型應用與具身智能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資本市場格局也將被重塑,就如同過去二十年涌向資本市場的互聯網公司沖擊傳統產業主導的市場格局。
值得關注的是,在美股市場面臨 " 中概股退市 " 擔憂的時代背景下,港股市場有望成為新一輪科技變革的 " 暴風眼 "。
事實上,港股熱門科技板塊,比如機器人板塊,已經形成了地平線、優必選、越疆、極智嘉等四巨頭。而不久前,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也談到了赴港上市的話題,并表示有可能,但不確定。
這也預示著,深度聚焦 AI 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這場技術迭代引發的創業浪潮,會為港股市場帶來更多造富機會。對此,華爾街機構近期陸續表達了對中國股市看多的觀點,并預計隨著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助推,中國股市將迎來更為可持續的上漲。
總之,從互聯網到 AI,財富創造的底層邏輯從未改變。一群 90 后創業者正以更快的迭代速度、更硬核的技術信仰,抓住技術革命的核心變量,在產業爆發前夜精準卡位,書寫新一輪財富史詩。而他們所締造的硬科技公司,將成為資本新寵。
也許,下一個 "AI 時代的騰訊與阿里 ",正在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