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的 Vibe Coding 夢破滅了。
當地時間 7 月 11 日,谷歌 DeepMind 被爆成功「收編」AI 初創公司 Windsurf 的核心團隊,就在前不久,OpenAI 還在和 Windsurf 談判 30 億美元收購,極客公園還在播客中大聊特聊,沒想到雙方的合作并未達成,反而讓谷歌補充了 AI 血液。
根據報道,谷歌將付出 24 億美元(約人民幣 170 億元)的許可費和補償金,換來 Windsurf 團隊聯創 Douglas Chen 和部分高級研究院加入谷歌,幫助后者在 AI 編程上的項目。同時,Windsurf 將保持獨立運營,并仍可將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 。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就在一個月之前,Meta 做了類似的事—— Meta 斥巨資收購了 Scale AI 近一半股份,并順勢把其年輕的 CEO 拉來做自己的首席 AI 官 。
無論是 Meta、谷歌、蘋果,還是馬斯克的 xAI,如今都在搶人,要么整體收編明星初創團隊,要么直接從 OpenAI、Anthropic 那里「撬墻角」。
各大巨頭用上千萬美元、上億美元的薪酬包誘惑,短時間內「爆破式」挖角對手的團隊,CEO 們親自打電話、組局,或者投資收購公司,只為拿下幾個創始人和技術骨干,被挖角的對手則被迫用更高的留任獎金來「止血」留人。
可以說,硅谷的「AI 人才爭奪戰」已經打到癲狂,99% 的錢最后流向了 1% 的頂尖 AI 人才。
01
Meta 瘋狂撒幣,挖空友商
在所有巨頭中,Meta 和扎克伯格的挖角風格可能是最高調、激進的。
今年 6 月,Meta 重組 AI 團隊,官宣成立「超級人工智能實驗室」,并斥資 143 億美元買下數據標注初創公司 Scale AI 49% 的股份,直接把這家公司年輕的 CEO Alexandr Wang 任命為 Meta 的首席 AI 官,堪稱「買公司送高管」。
除了通過投資公司來「買人」,Meta 對單個人才的報價同樣毫不手軟,尤其瞄準了 OpenAI 和谷歌的頂級研究員,還有蘋果和 Anthropic。
本來,那些人動輒年薪數百萬、數千萬美元,還有股票期權,已經算業內頂流。Meta 為了挖走 OpenAI 的核心成員, 不惜開出「4 年 3 億美元」級別的「大包」,第一年就能行權一大筆股票,兌現 1 億美元 。雖然 Meta 聲稱這些極端報價僅限于「少數領導職位」,但在科技圈也算聞所未聞。
與之相對應的,擁有頂級 AI 模型的 OpenAI 成了最大的被挖角目標,可以說人才流失嚴重,幾乎變成「AI 人才超市」,由各大巨頭掃貨,Meta 至少重金挖走了 7 名 OpenAI 的頂尖研究人員和模型開發人員。
OpenAI 的一位高管形容,被 Meta 挖人就像「有人闖入我們家偷了東西」。Sam Altman 當然也感覺到情況不妙,但聲稱 OpenAI「最好的」員工并沒有被挖走。
「Meta 開始給我們團隊里的很多人開出巨額合同,」Sam Altman 今年 6 月在他兄弟的播客節目里說,「比如每年 1 億美元的簽約獎金,比這還多的薪水」「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在我們最好的員工里,沒有任何人決定接受他的條件?!筂eta 據稱曾試圖挖走 OpenAI 的其中一名首席研究員,以及谷歌的 AI 架構師,然而,這兩次嘗試都未能成功。
Sam Altman 還諷刺稱,Meta 執迷于為員工提供高薪,而不是實現 AGI 的使命,這可能無法創造「良好的文化」。
即便如此,除了用所謂的「文化」「愿景」留人,OpenAI 還是得在挖角大戰中付出代價,需要調整薪酬,給一些員工開出 100 萬至 200 萬美元的留任獎金,并附送更多股權,作為忠誠獎勵,說服關鍵研究人員在收到外部報價后留下來。據稱,過去兩年發生的董事會危機、組織動蕩對 OpenAI 員工的歸屬感也有一定影響,讓一些對手和獵頭覺得「從 OpenAI 挖人更容易」。
不過,OpenAI 也不是被動挨打,一直在挖人,或者反挖,不僅從 Meta 挖回一名研究員, 還從馬斯克的 xAI 和特斯拉挖走了高級 VP 和多名核心工程師,其中部分人參與過馬斯克旗下超級計算機 Colossus 的構建 。馬斯克和 Sam Altman 早就因路線分歧撕破臉,目前甚至還在互相起訴。
在這樣的薪酬環境下,連一向高冷的蘋果也不得不改變作風。蘋果原本因為保密文化不鼓勵研究員發表論文,導致很難吸引 AI 頂尖學者。與之相比,谷歌、Meta 和微軟等公司長期以來都允許研究人員發表論文和開源一些工具,這可以增加他們的影響力。到了 2025 年,蘋果似乎開始放松一些限制,大舉投資內部大模型項目。
即便如此, 蘋果負責基礎模型研究的主管仍被 Meta 以超過 1 億美元的「大包」挖走,這筆薪酬傳聞甚至超過了除 CEO Tim Cook 之外的所有蘋果高管 ,蘋果并未嘗試反挖或匹配 Meta 的報價。
為了搶 AI 人才,一些公司也在調整措施,縮短行權期限,例如,谷歌將部分 AI 招聘的行權期限從 4 年縮短為 3 年,以提高薪酬吸引力。數千萬美元的簽約獎金也并不罕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巨頭們開出的并非單純的高薪,還包括股票和一次性簽約獎金。一些 offer 據稱帶有「爆炸期限」—— 24 小時內簽字,否則作廢。
當下,整個硅谷 AI 圈里,一些履歷就像轉會市場:在谷歌干過、去 OpenAI 升級、再被 Meta 挖走,以后說不定干脆自己開個新公司,靠之前的履歷拿上億融資。當然,也有的人選擇反復橫跳,例如,一名被 xAI 挖走的工程師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回到了 OpenAI。也有的選擇拒絕 Meta 的高薪包裹,單純因為不想「卷」。
由于 Meta 將簽約費打到了「職業球星」級別,一張將一名華人 AI 研究員與足球巨星 C 羅并排的圖片,附上他們的簽約身價對比,甚至成為科技圈流傳的熱梗。
02
華人面孔成「香餑餑」
在這場巨頭挖角大戰里,如果你留意他們的名字,或者姓氏,可以發現不少華人。
比如,前面圖中與 C 羅并排的余嘉輝(Jiahui Yu)就是華人,中科大少年班出身,曾在谷歌 DeepMind 工作,領導過 Gemini 多模態項目,后加入 OpenAI 參與 GPT-4o、GPT-4.1、o3、o4-mini 等模型的開發,然后才被 Meta 重金挖走。
蘋果被 Meta 挖走的也是一名華人,叫彭若明(Ruoming Pang),Meta 為了挖他,據稱開出了超過 2 億美元的總包。彭若明在蘋果工作了 4 年,負責蘋果人工智能 / 機器學習的基礎模型團隊,該團隊主要研發支撐 Apple Intelligence 的基礎模型。
在蘋果工作之前,彭若明還曾在谷歌工作長達 15 年,期間參與語音識別研究和產品開發,聯合開發了 Babelfish/Lingvo 深度學習框架和 Tacotron 2 語音合成系統,是谷歌全球授權系統 Zanzibar 的聯合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
除了彭若明,Meta 的華人挖角名單里,還有好幾位前 OpenAI、谷歌華人研究員,他們之前在 OpenAI、谷歌時參與的,是 GPT-4、Gemini、o-series 等最前沿的大模型版本開發。
比如,?;畚模℉uiwen Chang)是清華大學姚班的畢業生,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谷歌擔任研究科學家四年多,發明了 MaskGIT 和 Muse 架構,于 2023 年加入 OpenAI,參與開發了 GPT-4o 的圖像生成系統,在多模態 AI 模型方面有貢獻。
又比如,任泓宇(Hongyu Ren)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博士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曾在微軟、英偉達、谷歌和蘋果實習,加入 OpenAI 后,負責后訓練團隊,專注語言模型訓練優化,是 GPT-4o mini、o1-mini 等模型的開發者之一。
還有 Ji Lin,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MIT),于 2023 年加入 OpenAI 擔任技術團隊成員,參與開發過 GPT-4o、GPT-4.1、GPT-4.5、圖像生成系統(4o-imagegen)以及 Operator reasoning stack。
2025 年 7 月,谷歌宣布將聘請 AI Coding 初創公司 Windsurf 首席執行官、聯合創始人以及部分研發員工,將他們納入谷歌 DeepMind 團隊,阻止了 OpenAI 對 Windsurf 的收購計劃。
其中,被谷歌打包招進來的 Windsurf 聯合創始人 Douglas Chen 也是華裔面孔,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MIT),曾在 Meta 和 Facebook 擔任機器學習工程師。
蘋果同樣在 AI 方面倚重部分華人。彭若明出走后,蘋果很快提拔了另一位華人工程師陳志峰接手,繼續負責 Apple Intelligence 背后的大語言模型研發與部署。
華人面孔的密度之高不是偶然。據一些智庫對全球頂級 AI 會議論文作者的分析, 在美國頂尖 AI 研究人員中,超三成擁有中國背景,比例甚至略高于美國本土出身的研究人員 。
馬斯克對華人工程師的傾向也很明顯,其團隊合照總有很多華人面孔,甚至 xAI 創立時,12 位創始研究員里有 5 位是華人—— Tony Wu、Jimmy Ba、Greg Yang、Zihang Dai、Guodong Zhang,不少人曾在谷歌或 DeepMind、OpenAI 實習或工作過。有時人們打趣「 大半個 xAI 是中國人 」并不為過。
在 Grok 4 的直播發布會上,坐在馬斯克旁邊頻繁露臉的就是吳懷宇(Tony Wu),現在身份是 xAI 的聯合創始人,曾在谷歌 DeepMind、OpenAI 實習,在斯坦福做過博士后,同時在谷歌工作過一段時間。
今年甚至還有一個流行說法,時不時就會被科技圈調侃轉發:「AI 大戰就是在美國的中國人 VS 在中國的中國人」。
03
邊裁邊挖 99% 的錢,流向 1% 的人?
不過,在風光無限的天價合同背后,也藏著另一個群體的焦慮,因為這場挖角大戰,可能只針對金字塔尖的 1%,剩下的 99% 呢?
雖說就連「普通」的 AI 資深工程師,有的也能拿到 100 萬到 150 萬美元年包,比傳統軟件崗位高出兩三倍。Levels.fyi 平臺數據顯示,Meta 的 E7 級別 AI 工程師平均年包可以逼近 154 萬美元,這個價碼哪怕在硅谷也算是上游。
但對很多硅谷程序員來說,AI 的崛起和巨頭的搶人大戰帶來的不僅是羨慕,還有切實的危機感:一邊是 Meta、OpenAI、Google 等巨頭正以數千萬、乃至數億美元級簽字費、年薪爭搶頂尖 AI 科學家,AI 大牛拿著天價合同、享受九位數待遇; 另一邊則是普通工程師擔心被裁、價值被邊緣化 。
「一邊是看著各路 LLM 大牛拿大包,一邊是普通牛馬整天擔心被裁。」有人在硅谷碼農聚集的論壇發帖如此稱,類似這樣主題的帖子不在少數,遍布各種硅谷科技圈社交網絡平臺。
而巨頭們的確在「邊裁邊挖」。Meta 這幾年起碼裁了幾萬人,尤其是非 AI 項目的員工,實行「末位淘汰制」,今年被硅谷華人碼農圈戲稱為「魷魚廠」;谷歌同樣持續優化,甚至啟動「自愿離職補償計劃」,將資源投向 AI 項目;亞馬遜去年裁員超過 2 萬人,今年初再裁減數十個企業崗位,3 月開始重組 AWS 相關部門。
2025 年 7 月,微軟宣布再次裁員數千人,主要集中在工程師崗位,其中硅谷本地就有上百個軟件工程職位被砍,部分理由是 AI 提高了生產效率。
微軟 CEO 納德拉在 2025 年公開表示,微軟內部已有 20% 至 30% 的代碼由 AI 生成。類似情況出現在其他企業,比如,Salesforce 高管也稱,公司內部約 20% 的代碼由 AI 生成,AI 讓工程團隊生產力提升超過 30%,因此減少了程序員招聘。
一些硅谷軟件工程師認為,隨著 AI Coding 效率提高,普通軟件工程師的生存反而「越來越難」。有人還認為,目前 99% 的錢流向了 1% 的頂尖 AI 人才,AI 本身崗位不多,程序員開發的 AI 取代了很多崗位,最后可能會革了自己的命。
硅谷的 AI 搶人大戰,不只是巨頭之間的零和游戲。無論是 AI 人才、普通軟件工程師、還是硅谷巨頭,現在都不得不接受這種高流動性和短期主義,以及一個現實:
大量的錢、更多的錢,都只流向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