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長青研究社,作者 | 王室翱,編輯 | 潘利恒
" 沉浸式體驗 65 歲‘新生’的校園一日 " ——抖音創作者 " 周大爺不服老 " 的系列視頻火爆全網,播放量破億。鏡頭里,他一身運動裝,利落短發,步履矯健踏入老年大學校門,那份昂揚的精氣神,儼然是 " 重返少年時 "。
在周大爺活力四射、笑點頻出的課堂日常背后,折射的正是當代中國積極老齡化戰略的生動實踐圖景。從 2016 年《" 十三五 " 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首次錨定 " 積極老齡化 ",到現在全國老年大學數量達 7.6 萬所,學員超 2000 萬人的龐大版圖,一場屬于銀發族的 " 終身學習革命 " 已然興起,它正悄然重塑著社會對生命晚期的認知邊界。
此刻,老年大學的意義早已超越傳統 " 養老補充 ",它作為一塊不可或缺的關鍵拼圖,正在為構建全齡友好社會鋪設堅實的路基。
周大爺們臉上綻放的笑容,不僅是個體生命的二次華彩,更是整個社會邁向更高質量老齡文明的鮮活刻度。
從老齡化社會到深度老齡化社會,我國僅用了 22 年。相比之下,法國用了 126 年,英國 46 年,德國 40 年,日本 24 年,我國的老齡化速度遠超國際平均水平。作為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老齡化已深度嵌入經濟社會肌理,積極老齡化成為關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課題。
面對老齡化與少子化的疊加沖擊,當老年撫養比從 2020 年的 19.7% 預計飆升至 2045 年的 50.1%,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發展老年大學亟需承擔起 " 社會緩沖器 " 的重任。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表明,參與系統性教育的老年人對社會福利依賴度降低 42%,這正是中國迫切需要的 " 養老減負閥 "。猶如在快速老齡化的列車上,老年大學是必不可少的 " 穩定裝置 ",能有效緩解人口結構劇變帶來的震蕩。
與此同時,社會參與度的驟然降低,使得退休生活的失重感正成為普遍困境——調查顯示,43% 的退休人員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疏離感,而老年大學學員的抑郁癥狀發生率比非參與者低 58%。這種差異源于老年大學構建的 " 心理免疫系統 ":通過滿足自主、能力、關系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為老年人筑起抵御精神荒蕪的堤壩。發表在期刊《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上的《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a Perspective of Self determination》(《基于自我決定視角的老年大學教育質量與主觀幸福感》)一文表明,老年大學教育質量與主觀幸福感(SWB)呈顯著正相關,其中自主需求的中介效應最強。這深刻解釋了為何讓老人 " 自己說了算 " 的教育模式,成為破解精神困境的關鍵路徑。
在 2024 Inclusion · 外灘大會上,來自上海老年大學 " 銀發宣講團 " 的藍馬甲數字體驗官正熱情洋溢地向來賓介紹科技助老產品。這些爺爺奶奶們,退休前曾是教師和工程師等專業人士。
退休后,他們在老年大學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過程中,重拾 " 被需要 " 的價值感 —— 這種 " 作為式學習 " 直接對應文獻中 " 自主需求 " 的滿足機制,即通過掌控學習進程與生活決策,提升老年人對生命的控制感。
老年大學構建的精神生態系統恰似一艘知識方舟:自主需求作為 " 船舵 " 決定方向,能力需求作為 " 船帆 " 提供動力,關系需求作為 " 船體 " 保障穩定。文獻證實,這三重需求的滿足能將老年群體的主觀幸福感提升 37.2% — 78.4%,其效應遠超單純的娛樂活動。
在 " 銀發孤島 " 日益普遍的當下,老年大學已不再僅是興趣課堂,更是重建生命意義的精神棲息地,為老年人提供對抗歲月流逝的 " 心理疫苗 "。
因此,我們比世界上任何國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迫切推進高質量老年大學的建設步伐。大力發展老年大學,不僅是應對老齡化的必然選擇,更是提升億萬老年人福祉、實現積極老齡化的必由之路。
當前橫亙在 " 銀發學長學姐 " 面前的,是宏觀、中觀、微觀三維度交織疊加的全方位困局。
宏觀:管理與資源供給體系待完善
當前老年大學管理呈現 " 多龍治水 " 局面,主管部門涵蓋組織部、老干部局、老齡委等多個部門,缺乏統一規劃導致政策銜接不暢。在網絡體系、課程資源、場所及師資等方面重復建設頻發,造成資源浪費。
辦學經費方面,以公益為主的老年大學依賴有限的財政撥款,軟硬件更新緩慢;開放大學旗下的老年大學因學歷繼續教育生源萎縮,補貼能力逐年下降。
盡管政策鼓勵 " 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 ",但尚未形成成熟的投入保障機制。此外,老年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邊遠地區及縣級以下老年學校普遍存在教學設施差、師資短缺、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難以實現教育服務的有效下沉。
中觀:產業競爭無序與服務同質化
從產業視角來看,老年教育市場雖需求旺盛如春筍,但競爭格局卻似雜草叢生。一方面,行業標準和準入機制的缺席,導致各類機構泥沙俱下,部分商業機構披著 " 老年大學 " 的華服,卻行 " 掛羊頭賣狗肉 " 之實,通過低價課程誘餌吸引老年人,后續卻暗度陳倉開展保健品推銷等商業活動,嚴重毒害市場信譽。
另一方面,多數老年大學課程 " 千校一面 ",集中在書法、繪畫、舞蹈等傳統藝術領域,針對新興需求如智能設備使用、心理健康、老年理財等課程開發不足,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此外,老年教育機構間缺乏合作交流,難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制約了整個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微觀:運營管理與教學實踐困境
在實際運營中,老年大學面臨諸多具體難題。教學管理方面,師資隊伍不穩定,多以兼職教師為主,缺乏系統培訓和教學考核機制,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同時,老年學員個體差異大,學習目標、基礎水平各不相同,現有教學模式難以做到精準化、個性化教學。此外,老年大學在學員服務上存在短板,缺乏完善的學習反饋機制和學習成果展示平臺,難以持續激發學員學習熱情,影響辦學口碑和長期發展。
民營老年大學還深陷盈利困局難以自拔。場地成本居高不下,為吸引學員,民營機構往往選址在交通便利、配套設施完善的城區,高昂的租金吞噬了大量利潤空間;師資成本也持續攀升,為保證教學質量聘請專業教師,薪酬支出水漲船高。在收費方面,由于老年群體消費較為謹慎,課程定價難以大幅提升,部分民營機構為爭奪市場份額,甚至推出低價課程,導致收入微薄。
盈利模式單一也是核心問題,多數民營老年大學僅依賴學費收入,衍生服務開發不足,難以形成多元收入來源。再加上獲客成本高企,市場競爭激烈,廣告投放、活動推廣等費用持續增加,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導致不少民營老年大學陷入虧損狀態,運營舉步維艱。
宏觀立柱架梁:打破協同壁壘,夯實資源根基
破局的首要任務是破除宏觀層面的協同壁壘與資源困局。關鍵在于將國家老年大學升級為具有跨部門行政統籌職能的樞紐機構,并建立由發改、教育、民政等多部門參與的聯席工作機制,以徹底扭轉 " 多龍治水 " 的局面。通過借鑒諸如金融教學點嵌入社區、文旅游學路線聯動開發等成功模式,構建 " 中央統籌 - 省級協調 - 市縣落地 " 的縱向管理網絡,實現政策與資源的高效整合。
其中,可復制興業銀行成都分行與成都市老年大學共建聯合辦學點的 " 金融 + 教育 " 創新經驗;亦可推廣四川 " 熊貓號 " 專列與老年大學合作開設非遺實踐課程的 " 慢旅行 + 深度學 " 模式。
財政保障方面,需將老年教育納入財政預算剛性支出,按老年人口比例建立生均撥款機制,并將 " 事業產業協同 " 理念細化為政府購買服務、社會捐贈抵稅等具體政策;同時推廣空置校舍改造為 " 家門口老年大學 " 的經驗,建立 " 專職教師編制池 + 銀發講師庫 ",以教學點補貼吸引專業人才赴基層任教,切實破解資源下沉難題。
中觀疏渠活水:重塑產業生態,激發市場活力
中觀層面的產業生態重塑是激活老年教育活力的關鍵。應著手制定《老年教育機構準入規范》,建立 " 白名單 " 制度嚴懲并淘汰借教育名義推銷保健品的違規機構,重塑行業競爭秩序。推動成立全國老年教育產業聯盟,促進機構間課程資源共享與師資互聘,借鑒舟山老年大學聯合舟山博物館打造非遺特色分校的經驗,該模式已在 12 個城市復制成功。
課程體系需深度對接市場需求,推動傳統書法繪畫課程融入文創設計,舞蹈教學結合文旅研學,聲樂課程對接社區演出;同時大力開發智能設備防詐騙、慢性病管理、數字遺產規劃等新興課程。應積極探索多種產教融合模式,實現精準對接,如湖南省金領瑋業職業培訓學校將企業個性化崗位需求嵌入養老護理員培訓課程的成功范例。
微觀固本培元:創新運營機制,釋放銀發潛能
微觀運營創新是破解民營機構生存困境與提升教學質量的核心。針對民營老年大學成本高、盈利難的問題,政府可對選址社區的機構給予租金補貼,鼓勵采用 " 共享教室 " 模式以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構建多元化收入體系,例如通過政府購買普惠課程、開發 " 課程 +" 增值服務,以及探索 " 教育 + 公益 " 信托模式吸引企業捐贈置換課程推廣權益。
此外,激活銀發力量是釋放老年教育乘數效應的重要突破口。數據顯示,低齡老人中 32% 具備文體特長、11% 有教學經驗,這些寶貴資源亟待系統開發。通過建立全國銀發人才信息庫,以 " 技能清單 + 社區需求 " 實現智能匹配,推廣廣東省老干部大學 " 退休醫生社區坐診 " 等成功模式;設立 " 銀齡貢獻勛章 " 榮譽體系,給予參與教學的老人交通補貼與社會禮遇,方能將 " 老有所學 " 延伸為 " 老有所為 ",讓老年群體從教育受眾華麗轉身為發展動能。
當 " 開學季 " 的鐘聲在生命的暮色年華再度敲響,它已不僅僅是個體重拾書本的儀式,更是一個文明社會應對時代命題的深刻回響。周大爺鏡頭下的笑顏與活力,是千百萬 " 銀發學長學姐 " 重塑生命價值的縮影,更是中國在快速老齡化浪潮中揚帆起航的注腳。
前路雖 " 道阻且長 ",然我們相信 " 行則將至 "。要真正把億萬老年人生命的下半場,持續書寫成充滿活力、尊嚴與價值的進行時。
參考資料:
1. 趙鵬程 , 邱小琪,《" 三養 " 結合下老年教育辦學體系重構探究 [ J ] . 繼續教育研究》,2025
2. 吳峰,《從老齡化社會到深度老齡化社會 : 面向 2035 的中國老年教育政策分析》,2025
3. 鄧輝明 , 戴楨,《關于老年大學助力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2025
4. Zhang Z ,Zhao Y ,Du H ,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a Perspective of Self determination》,2024
5. 韓曉蓉,《在外灘大會,有一群來自上海老年大學的 " 數字體驗官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