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平時有沒有接到過推銷電話呢?
前段時間我的車險臨近到期,在長達一個月里,每天我都能接到來自不同公司保險銷售的電話,甚至上一個報價電話剛掛斷,來自同一家保險公司另一位銷售的電話就打了進來。除了保險,電話騷擾——或者說垃圾電話在房產、教培、證券、醫療等領域同樣層出不窮,比如某外地證券公司就斷斷續續給我打了一年的電話,邀請我過去開戶。
哪怕我們裝上了各種防騷擾 App,手機系統自帶的攔截功能也已打開,陌生來電依舊糾纏不休。每天在掛斷與識別之間反復拉鋸,已經成了很多人用手機的日常。
在用戶側,垃圾電話騷擾已經嚴重影響了大家的日常通訊;而在行業側,垃圾電話情況更是泛濫到讓人震驚。2025 年 6 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就宣布,由其牽頭的「來電來信免打擾」服務截止 5 月底,已經為全國 10.6 億用戶提供了 1013.7 億次服務。
沒錯,出手攔截垃圾電話、垃圾短信騷擾的并不只有手機管家等 App。早在 2019 年,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就攜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通院)建立了運營商層面的來電騷擾防護系統。2024 年,這一系統加入了短信免打擾功能,并整合成了現在的「來電來信免打擾」服務。
那么,這種運營商級別的通訊防護,和手機自帶的騷擾防護,又有何不同呢?
與手機廠商或 App 提供的防護功能相比,運營商主導的防騷擾服務,最大的區別在于攔截層級上。簡單來說:運營商有著更高的攔截層級,可以在電話真正打入用戶手機之前,就完成識別、標記和攔截,屬于「前置防護」;而手機端防護是在手機接到基站通知后,在攔截數據庫中對比來電號碼,在來電界面提醒用戶是否接聽或直接隱藏,屬于「末端識別」。
一句話來說,就是手機攔截負責靜音、掛斷騷擾來電,或讓手機 AI 助手「代接聽」;而開啟運營商防護后,對方根本無法撥通你的號碼。
此外,因運營商的前置攔截在運營商層面生效,這套騷擾攔截體系可以直接基于電話撥出方的通信特點,利用 AI 識別撥出方的電話特點或行業信息,無需用戶多次舉報也能精準識別來電屬性。
不過這種基于公眾號的攔截模式也有自己的缺點:如果有漏網之魚,用戶必須進入公眾號,在復雜的次級菜單中標記異常來電。而手機系統自帶的騷擾識別能力深入手機的電話 App 中,用戶可以方便標記相關來電,并在不同用戶之間實現攔截列表的云共享。
第三方 App 的邏輯也和自帶的 App 類似:騰訊手機管家等 App 憑借多年用戶積累,擁有龐大的標記號碼庫和騷擾行為識別模型。但讓第三方 App 獲取自己的通信記錄,這可能也會帶來一些信息安全隱患。
綜合來看,運營商提供的是更基礎、更廣覆蓋、更穩定的防護底座,而手機廠商和 App 則在「識別更準、功能更多」方面形成補充。因此,從用戶角度來說,最理想的方式不是二選其一,而是「我全都要」:以運營商服務作為防騷擾的第一道防線,再結合手機系統的攔截服務,不放過任何漏網之魚。
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有關部門和運營商也知道垃圾電話的惹人心煩,為什么不從法律的層面禁止垃圾電話呢?
盡管用戶側防騷擾手段日益豐富,但電話推銷仍舊屢禁不止。說到底,這還是和電話騷擾的「違法成本」有關。
首先,垃圾電話背后往往是成熟的產業運作模式,甚至某運營商都有自己專門用來打推廣營銷電話的「萬號」號碼—— 10016。而且剛剛也說過,部分企業為了規避企業實名號被封禁的風險,會讓員工使用個人手機號,甚至利用外包通話服務撥打騷擾電話,這種「打一次換一號」的「游擊戰」顯著增加了監管難度。
當然,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下海外的經驗: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在 2004 年推出了「Do Not Call」名單,企業不得對名單里的手機號進行電話營銷,否則將面臨高額罰款,澳大利亞等國家也跟進了類似的服務;日本雖然沒有全國性的「Do Not Call」名單,但也提到「 若用戶明確表示拒絕,企業不得繼續撥打電話」。
相比之下,國內對于營銷電話的治理還停留在以技術手段「攔截」為主,只能保證用戶「接不到」到騷擾電話,并不能阻止相關企業撥打電話。
不過話說回來,微信的聊天工具的出現,已經對傳統的電話、短信業務帶來了沖擊。隨著微信語音這種「類 VIOP」(國內有關部門對 VIOP 業務有極為嚴格的管控)服務的普及,「電話」的影響力已經開始下降。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不少年輕人表示「害怕打電話」,對于陌生來電有著天然抗拒。
但這并不意味著電話騷擾會因此終結。原因很簡單:只要還有用戶會接聽、還能產生轉化,就仍有人愿意低成本地反復撥打,哪怕成功率極低也在所不惜。尤其是部分高客單價行業,哪怕幾千通電話只換來一位客戶,也足以覆蓋成本。而對于使用外包撥號服務的營銷團隊來說,打出一通電話幾乎沒有邊際成本。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以「不打電話」來降低騷擾電話的命中率。甚至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語音渠道轉化率下降,曾經的垃圾電話騷擾,必然會轉化出新的形態,比如強制要求新客戶掃碼關注公眾號,又或者在社交平臺發送推廣私信或虛假「種草」。
想要真正擺脫垃圾電話,絕對不能只靠冷處理。我們必須加強實名制管理、明確違法邊界。同時行業也應建立類似「Do Not Call」機制的公眾名單系統,讓推廣騷擾從「手機不彈窗」進化到「商家不敢騷擾」。
希望在未來,我們能迎來真正干凈的通信環境。不過根據實際情況來說,從來電勿擾距到「來電無擾」,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