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聯萬象,作者 | 時楠,編輯 | 小峰
鋼鐵行業正在呈現冰火兩重天的行業圖景。
四月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2025 年一季度重點統計會員企業累計營業收入為 14360 億元,同比下降 6.61%,但利潤總額卻達到 215.83 億元,同比激增 108%。
與此同時,國內 36 家上市鋼企先后發布了一季度業績,有企業在悶聲發大財,由企業深陷虧損的泥潭。鋼鐵行業深層的結構性變革,正在上演。
本文中,萬聯萬象將深度解析上述數據,告訴你財報背后鋼鐵行業的 " 隱藏密碼 "。
01 特鋼業務成 " 利潤救星 "
盡管行業整體營收下滑,但多家鋼企的凈利潤卻實現逆勢增長。這一現象的核心驅動力在于特鋼業務的高附加值屬性。
特鋼產品因其技術門檻高、定制化需求強、利潤率顯著高于普通鋼材,正在成為鋼鐵企業擺脫低端競爭的關鍵抓手。
以中信特鋼為例,其 2025 年一季度凈利潤達到 13.84 億元,穩居行業第二。中信特鋼的主營業務聚焦于高端軸承鋼、汽車用鋼和能源裝備用鋼,這些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風電設備和精密機械制造領域。由于下游行業對材料性能要求嚴苛,特鋼產品的定價權更強,毛利率普遍超過 20%,遠超普通建筑用鋼的 5%-8%。
類似的企業還包括久立特材和方大特鋼,前者憑借核電用不銹鋼管、油氣輸送管等高端產品,凈利潤同比增長 18.59%,營收逆勢增長 20.67%;后者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和擴大特種合金鋼產能,凈利潤同比飆升 167.99%。
特鋼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行業需求結構性變化的必然結果。隨著 " 雙碳 " 目標的推進,新能源汽車、風電、氫能等新興產業對高強度、輕量化、耐腐蝕鋼材的需求激增,而傳統建筑用鋼市場因房地產調控持續萎縮。這種需求分化倒逼鋼企加速轉型。
部分傳統鋼企通過 " 斷臂求生 " 策略實現了盈利逆轉。
例如,首鋼股份在 2025 年一季度凈利潤達到 3.28 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大幅壓縮低效產能,并將資源傾斜至高端汽車板領域。目前,首鋼的高端汽車板產量占比已提升至 35%,客戶涵蓋多家頭部新能源車企。
華菱鋼鐵則通過布局風電用鋼和海洋工程鋼,凈利潤同比增長 43.55%。這些案例表明,傳統鋼企的轉型并非簡單跟風,而是基于對自身技術積累和市場定位的深度研判。
然而,特鋼賽道并非一片坦途。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高端產品的競爭日趨激烈,部分領域已出現產能過剩苗頭。例如,風電用鋼的毛利率從 2023 年的 25% 降至 2025 年一季度的 18%,價格戰風險隱現。
如何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保持技術領先,將成為特鋼企業下一階段的核心課題。
02 凈利暴增 90 倍的 " 友發奇跡 "
在一眾鋼企中,友發集團的搶眼表現堪稱 " 魔幻 ":
2025 年一季度凈利潤 1.33 億元,同比飆升 9680.17%,而其營收僅增長 6.06%。這種 " 利潤增速遠超營收 " 的現象,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從財務數據看,友發集團的營業成本在營收微增的情況下顯著下降,初步推測其通過供應鏈優化、能耗降低和成材率提升實現了成本管控。例如,其主營的焊管產品主要應用于市政工程和基建領域,2025 年一季度基建投資回暖帶動需求增長,而企業通過集中采購原材料、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將單位成本壓縮了約 8%。
此外,友發集團在 2024 年底完成了一項低效廠房的資產處置,獲得約 1.2 億元的一次性收益,這直接反映在 2025 年一季度的凈利潤中。
政府補貼也可能貢獻了部分利潤——近年來多地出臺政策鼓勵鋼企進行環保改造,友發集團因投資建設廢氣處理系統,獲得了超過 5000 萬元的專項補助。
然而,業內人士向萬聯萬象表示,這種爆發式增長可能不具有可持續性。
首先,資產處置和政府補貼屬于非經常性收益,無法長期支撐利潤增長。其次,焊管市場的競爭格局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若友發集團無法在核心技術或市場份額上取得突破,其業績可能迅速回落。
03 歡喜過后的產業隱憂
盡管行業利潤整體回暖,但鋼鐵企業仍面臨多重壓力。
2025 年一季度,鞍鋼股份、本鋼板材等企業虧損進一步擴大,虧損額分別達到 5.54 億元和 7.66 億元。這些企業的困境警示,行業復蘇的基礎并不牢固,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首要挑戰來自原材料價格的劇烈波動。鐵礦石、焦炭等原材料成本占鋼企總成本的 70% 以上。2025 年一季度,盡管國際鐵礦石價格因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階段性回落,但長期來看,地緣政治沖突和供應鏈擾動仍是懸在鋼企頭頂的 " 達摩克利斯之劍 "。
例如,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若因政策變動受限,將直接推高國內鋼企的生產成本。此外,焦炭價格受環保限產影響波動頻繁,企業缺乏有效的成本對沖工具。
第二重壓力來自環保與碳中和目標。中國承諾在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鋼鐵行業作為碳排放 " 大戶 ",需在技術路線上做出根本性變革。
氫能煉鋼、電爐短流程等低碳技術雖前景廣闊,但投資規模動輒數十億元,且回報周期長達十年以上。中小型鋼企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可能因無法承擔改造成本而被淘汰。例如,某中型鋼廠因未達到超低排放標準,2025 年一季度被勒令限產 50%,直接導致虧損擴大。
第三大隱患是產能過剩與需求分化的矛盾。建筑用鋼需求持續疲軟,2025 年一季度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 12%,而特鋼賽道因涌入過多企業,部分高端產品已出現供大于求的跡象。
若企業盲目跟風轉型,可能導致新一輪產能過剩,重蹈低端鋼 " 價格戰 " 的覆轍。例如,某特鋼企業投資 20 億元新建的高端軸承鋼產線,因市場需求不及預期,產能利用率不足 60%,成為沉重的財務負擔。
最后,國際貿易壁壘升級對出口依賴型企業構成威脅。歐盟自 2026 年起全面實施 " 碳關稅 ",要求進口鋼材繳納碳排放差價。中國鋼企因長流程煉鋼占比高,單位產品碳排放顯著高于歐洲電爐鋼,出口成本可能上升 30% 以上。此外,美國、印度等國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進一步擠壓了國內鋼企的海外市場空間。
04 結語
2025 年一季度,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鋼鐵行業硬氣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數據不僅代表著整個行業的努力,更揭示從 " 以量取勝 " 轉向 " 以質求生 " 的行業方向。
特鋼業務的崛起與友發集團為代表的利潤先鋒,既是行業活力的體現,也暗含著行業的機遇和挑戰。未來,鋼企需在技術創新、綠色轉型、全球化布局中構建核心競爭力。
可以預見,唯有具備技術、資金和戰略視野的企業,才能在 " 冰與火 " 的淬煉中鍛造真正的韌性。鋼鐵行業的未來,屬于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變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