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6 日,A 股市場汽車零部件板塊逆市上揚,萬向錢潮、均勝電子等企業股價盤中漲停,汽車 ETF 半日漲幅超 1.4%。這一波漲勢的背后,既得益于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也映射出中國汽車產業鏈在全球競爭中的結構性升級。
進入 2025 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門推出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對淘汰老舊燃油車并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給予最高 2 萬元補貼。政策刺激下,全國汽車消費市場需求穩步回暖。數據顯示,4 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已突破 48%,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同步加大零部件采購訂單。與此同時,汽車出口市場的擴張進一步拉動零部件企業業績。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政策驅動疊加出口增長形成了雙重利好,這是短期內板塊估值修復的核心邏輯。
更深層次的動能則來自技術升級的產業紅利。以萬向錢潮為例,該公司近年來持續加碼新能源車底盤輕量化技術研發,其鋁合金副車架產品已進入特斯拉、比亞迪供應鏈,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增 78%。均勝電子則在智能座艙領域取得突破,自主研發的 AR-HUD(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獲得奔馳、吉利等主機廠定點訂單。這類企業的高增長驗證了汽車零部件行業正在從傳統制造向 " 智能化 + 電動化 " 賽道轉型的趨勢。目前,國內超過 60% 的零部件上市公司已設立新能源專項研發部門,2024 年行業研發投入總額同比增長 21%,遠高于整車制造板塊的增速。
值得關注的是,資本市場對汽車零部件的投資邏輯正在發生變化。過去投資者更關注與車企的綁定關系,如今則更看重企業的技術壁壘和全球化能力。例如,主營車載芯片的斯達半導憑借碳化硅模塊技術打入歐洲市場,股價年內累計上漲 45%;主營熱管理系統的三花智控在北美建設生產基地,海外營收占比提升至 52%。國泰君安分析師指出,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優勢外溢,具備技術領先性和國際布局能力的零部件企業將獲得更高估值溢價。
不過,行業仍面臨結構性挑戰。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歐美市場貿易壁壘升級等問題可能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對此,頭部企業已啟動多元化應對策略:萬豐奧威通過并購墨西哥工廠實現本地化生產規避關稅;寧德時代與印尼鎳礦企業簽訂長期協議鎖定成本。可以預見,在政策護航與市場倒逼的雙重作用下,汽車零部件行業將加速分化,具備核心技術儲備與全球化運營能力的企業有望持續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