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鮮明的是,分別從中信保誠、中銀證券、前海開源離職的張弘、白冰洋、董治國,在加入富國基金后,旗下產品規模、業績都經歷過一段 " 顛簸期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三人在管規模合計略超 30 億元。
從外部 " 挖角 " 而來的基金經理均擁有 10 年以上證券從業經驗,但后續與富國投研體系的適配問題浮出水面。
謝家樂獨管富國長期成長 200 多天即離任,方緯任職富國基金 2 年多后,重返舊主華泰柏瑞。這一現象,或也揭示了公募行業 " 挖角 " 模式背后的人才留存與體系適配共性痛點。
自掏腰包、機構站臺,范妍規模大增
2024 年 10 月,范妍被增聘為富國穩健增長基金經理,與肖威軍共管不過 5 日,肖威軍便因工作安排卸任。獨管產品不足半年,范妍在管規模由最初的 5.2 億元增長至今年一季度末的 74.61 億元,增長超 10 倍。
自家資金的加持之外,范妍的規模增長還體現出機構投資者的偏愛。截至去年年末,富國穩健增長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為 72.28%。歷史數據顯示,在范妍參管前,該產品并未受到機構青睞,僅在 2022 年中報顯示機構持有比例為 49.44%,其余定期報告顯示機構持有比例為 0。
規模增長的同時,范妍任期內,富國穩健增長已實現正收益,排在前 40%。據天天基金網,富國穩健增長 A、C 年內收益率分別為 4.25%、4.404%,在 4550 只同類產品中分別排在第 1751 名、1795 名。
富國穩健增長成立于 2021 年 4 月,自成立起便由肖威軍管理,成立初期 A、C 類合并規模為 14.84 億元,自 2022 年一季度起,合并規模已連續 11 個季度低于 10 億元;另據 wind 數據,肖威軍在管 3 年多間,該產品虧超 35%。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肖威軍旗下 3 只產品在管總規模僅為 14.18 億元。
范妍已擁有 17 年證券從業經驗,曾任興業證券助理策略分析師,安信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工銀瑞信基金策略分析師,圓信永豐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權益總監、副總,現任富國基金權益投資總監。圓信永豐時期,范妍一人撐起公司主動權益基金近九成管理規模。
張弘:規模、業績都經歷 " 顛簸期 "
早于范妍,張弘 2024 年 4 月入職富國基金,兩人履新后參管產品的路徑很相似。入職次月,張弘被增聘為富國新機遇靈活配置的基金經理,與孫彬共管僅 6 日。在去年 5 月底,孫彬因工作安排卸任,由張弘獨管該產品,此前孫彬已獨管該超過 3 年半。
今年 3 月 18 日,張弘履新以來首只新發產品富國景氣優選成立,首募合并規模為 12.7 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張弘在管產品規模合計 20.69 億元。
張弘獨管后,富國新機遇靈活配置的規模、業績都經歷過一段 " 顛簸期 "。
截至去年二季度末,富國新機遇靈活配置總規模為 9.33 億元。自張弘接棒后,該產品規模在去年三季度末、四季度末分別降至 2.58 億元、1.9 億元,又在今年一季度末回升至 7.99 億元;另外,富國新機遇靈活配置 A、C 去年下半年收益率分別為 1.77%、1.52%,較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分別存在 -3.17%、-3.42%。
但據天天基金網,富國新機遇靈活配置 A、C 今年來收益率分別為 15.18%、14.98%,分別在 2320 只同類產品中排在第 85 名、第 87 名。
從持有人結構看,截至去年年中,富國新機遇靈活配置機構持有比例為 52.5%。到了年末,該產品機構持有比例分別為 75.74%。季報顯示,機構 1、機構 2 今年一季度分別申購 3244.2 萬份、9694.14 萬份,期末持有比例合計 28.51%。
張弘已擁有 16 年證券從業經驗,曾任華安基金研究員,國投瑞銀研究員、基金經理,上海伏明資產合伙人,太平資產高級投資經理,中信保誠權益投資副總監,現任富國基金權益專戶投資部權益投資總監兼資深權益投資經理。
白冰洋、董治國等權益新力量規模、業績現狀
白冰洋 2023 年 6 月加入富國基金,同年 12 月 1 日,白冰洋履新后首只擬任產品富國洞見價值啟動發行,募集 21 天成立,最終募得 3.59 億元。次年一季度末,該產品規模降至 2.9 億元。但此后,富國洞見價值規模逐季度遞增。
富國洞見價值仍是白冰洋目前唯一在管產品,截至一季度末,該產品合并規模為 7.38 億元。
白冰洋已擁有 15 年證券從業經驗。早年間,白冰洋曾任安永華明、德勤華永審計員,也由此積累財務分析功底,后歷任臺灣群益證券上海研究部消費研究員以及中銀證券消費研究員、基金經理。
任職中銀證券期間,白冰洋旗下產品業績排名居前,但資管規模不大。中銀證券時期,白冰洋在管規模巔峰值出現在 2022 年底,總規模為 12.9 億元。
2024 年全年,富國洞見價值 A、C 收益率分別為 7.88%、6.93%,較 13.33% 的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存在 -5.45%、-6.40% 的負偏離。在年報中,白冰洋坦言 2024 年對主動管理投資是考驗的一年。產品在設立之初就快速建倉,短期內承受了市場波動的風險,后續隨著市場轉暖而迎來了一定的收益;據天天基金網,該產品 A、C、E 類份額今年來收益率分別 0.83%、0.64%、0.67%,基本在同類產品中位于后 40%。
從前海開源離任后,董治國 2022 年 8 月加入富國基金,次年 2 月被增聘為富國國家安全主題基金經理,與章旭峰共管該產品 2 天后,章旭峰卸任。董治國已獨立管理該產品 2 年多,也是目前唯一在管產品。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董治國在管規模僅 3.62 億元,任職回報顯示虧損 22.51%,排名后 30%。
同在 2022 年,朱晨杰、石婧、劉愛民分別在 2 月、3 月、11 月加入富國基金,但截至一季度末,僅固收基金經理劉愛民在管規模超百億,為 113.17 億元;同為固收基金經理的朱晨杰在管規模為 61.5 億元;FOF 基金經理石婧在管規模僅為 5.19 億元。
據季報披露,上述 3 位基金經理分別擁有 12 年、18 年、12 年證券從業經驗。加入富國基金前,分別任職于中歐基金、工銀瑞信、浙商基金。
方緯任職 2 年后,重回老東家
實際上,外部人才與富國基金投研體系的適配度,也值得探討。基金經理跳槽后未能延續歷史業績的現象也在重復上演。
謝家樂 2023 年 7 月加入富國基金,2024 年 1 月底被增聘為富國長期成長基金經理,與徐智翔共管 107 天后,徐智翔因工作安排卸任,謝家樂獨立管理該產品 201 天。去年 11 月,該產品又增聘蒲世林,與謝家樂共管 70 天后,謝家樂因個人原因離任。
wind 數據顯示,謝家樂在任 1 年多來,富國長期成長收益率為 19.6%,同類產品中排名位于中上游。
去年年報指出,謝家樂擁有 12 年證券從業經驗。曾任華泰證券行業研究員,2014 年 6 月加入大成基金后,歷任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投資總監助理、投委會委員。據 wind 統計,供職大成基金 9 年間,謝家樂在管產品任職回報排名居前,其中大成科創主題 A 任職回報為 132.46%,回報排名居前 10%。
從華泰柏瑞離職后,方緯 2020 年 3 月加入富國基金,2022 年 7 月又回到華泰柏瑞開始管理基金產品。在富國基金的任職 2 年多,方緯旗下僅富國新興產業收益正收益,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居中上游;在管的另外 2 只產品任職回報均為負值,排名居于后 30%。
方緯擁有 21 年證券從業經驗,曾任上海金信研究所研究員,萬家基金高級研究員,后歷任華泰柏瑞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投資研究部副總監。回到華泰柏瑞后,現任公司聯席主動權益投資總監兼投資四部總監。
一季度權益資產占比有所提升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富國基金資管總規模達 1.06 萬億元,資產凈值排名全市場第六,核心業務底盤穩固。環比數據顯示,其總資管規模較 2024 年年末微減 9.36 億元,縮減幅度約為 0.09%。在此之前,富國基金已實現連續 4 個季度的規模環比增長。
富國基金今年一季度末非貨規模為 6801.94 億元,較去年年末的 6517.21 億元增長 284.73 億元,增幅為 4.37%;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貨幣基金規模,較去年 4068.37 億元規模而言,今年一季度末富國基金旗下貨幣基金規模降至 3833.48 億元,降幅為 5.77%。
各類型基金規模的差異化變動,體現出富國基金在不同市場環境下,資產配置結構的動態調整。
具體來看,股票基金與混合基金規模環比雙增,一季度合計增長 260.97 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富國基金股票基金規模達 1795.78 億元,較去年年末的 1592.72 億元增長 203.06 億元,增幅為 12.75%;混合基金規模為 1560.60 億元,較去年年末的 1502.69 億元增長 57.91 億元,增幅為 3.85%。
或受利率波動、資金分流至權益市場影響,富國基金今年一季度末債基規模為 3160.92 億元,相比去年年末的 3275.95 億元有所下滑,減少了 115.03 億元。
由此可得,權益類資產占比由 45.3% 升至 47.3%,固收類資產由 46.2% 降至 44.6%。
業內人士直言,基金經理是權益產品的核心掌舵者,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與風控能力至關重要。此外,基金經理的品牌效應與市場影響力,還能增強投資者信心,吸引資金流入,對權益產品的規模擴張與存續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