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張 萌
四個月前," 奔馳 A 級停產 " 的話題還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一片唏噓,被不少人視為 " 一個時代的終結 "。
當所有人都以為這款 " 最便宜的奔馳 " 即將謝幕時,劇情卻在最近迎來大反轉。
2025 年 7 月 18 日,據外媒報道,梅賽德斯 - 奔馳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公司決定給 A 級 " 續命 " ——將原定于 2026 年的停產計劃推遲兩年,生產延續至 2028 年。
奔馳生產主管約爾格 · 布爾澤(J rg Burzer)隨后證實了這一決定,但也明確表示:這將是 A 級車的 " 最后一輪生產 "。
這場戲劇性的 " 續命 " 背后,是奔馳面對歐洲市場對這款入門燃油車持續旺盛的需求,做出的現實妥協。
奔馳 A 級的反轉劇情
3 月 25 日,梅賽德斯 - 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及首席技術官薛夫銘 ( Markus Sch fer ) 在接受意大利《Quattroruote》采訪時明確表示,目前在售的第四代 A 級轎車(2018 年上市、2023 年改款)將成為該系列的最后一代,連備受追捧的高性能 AMG 版本(A35、A45)也都將停產。
薛夫銘指出,奔馳需要面向全球市場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車型,盡管兩廂掀背車在歐洲市場備受歡迎,但在中國和美國并不主流,因而公司必須做出艱難抉擇。
他說:" 我們知道兩廂車在歐洲深受客戶喜愛,但這與我們的訴求并不吻合。我們將把緊湊級車型陣容從 7 款減少到 4 款。"
這意味著,包括 A 級轎車在內的多款緊湊車將被淘汰,未來銷售重心將集中在全新的 MMA(Mercedes-Benz Modular Architecture)平臺上。
這些發聲,被外界視為豪車品牌對低端市場的徹底棄守。沉默之后的突然轉折來得讓人頗為意外。根據奔馳公布的規劃,停產后的入門級車型接班人將是基于 MMA 平臺的 CLA 轎車。
奔馳已宣布 2026 年將在拉施塔特工廠投產下一代 CLA 轎車,該車將率先推出混動和純電版本,同時還會推出獵裝版(CLA Shooting Brake),并研發替代 GLA 的小型 SUV。
到那時,CLA 系列將成為奔馳的全新入門級產品線。按照奔馳此前的規劃,到 2026 年 A 級車型便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當所有人以為結局已定時,7 月 18 日爆出反轉:布爾澤證實,決定 " 給 A 級續命 " 兩年。
為啥 " 續命 " 兩年?
市場研究機構 Dataforce 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奔馳 A 級在歐洲銷量為 27772 輛,雖然較去年同期的 32711 輛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同級大多數競爭對手。
盡管 A 級在細分市場中表現相對強勁,公司緊湊車整體銷量呈下降趨勢,這也為管理層的決策增添了不確定性。
與寶馬等競爭對手堅持提供更廣泛的緊湊車系不同,奔馳目前仍然強調縮減產品線。正如布爾澤所言,奔馳計劃將緊湊級車型從 7 款縮減至 4 款,以騰出資源投向 MMA 平臺的發展。
這意味著在 A 級 " 壽終正寢 " 后,市場將迎來的是全新的 MMA 架構產品線,包括 CLA 轎車、獵裝轎車及 GLA/GLB SUV 等。為了給基于 MMA 新平臺的車型騰出生產能量,奔馳還計劃調整生產布局。
一份內部規劃顯示,位于德國拉施塔特(Rastatt)的工廠將專注于下一代 CLA 和其他 MMA 車型的生產,新車需求旺盛已決定下半年啟用三班制。
與此同時,為了釋放拉施塔特工廠的產能,A 級最后兩年生產或將轉移至位于匈牙利凱奇凱梅特(Kecskemet)的工廠。
正如布爾澤所言,此舉 " 將釋放拉施塔特工廠整合 MMA 車型所需的關鍵產能 ",凸顯了該工廠在公司未來戰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
換言之,延期生產并不意味著奔馳改變了戰略方向,而是在轉型關鍵期靈活調整生產節奏,應對短期市場需求。
奔馳強調,這將是 A 級的最后一輪生產,換代計劃不變,未來市場的入門角色將由新 CLA 來承擔。
這次的消息發布后,有媒體評價稱,這是奔馳對歐洲市場 " 回頭客 " 表現出的尊重和迎合:A 級作為該品牌在歐洲最暢銷的緊湊級轎車之一,一直擁有龐大用戶基礎,車輛更新并不意味著立刻就能被新產品完全替代。
當然,延期也凸顯了奔馳在產品轉型期的靈活應對。
對于關注長期戰略的人士而言,奔馳的基本方針并未改變:減少緊湊車種類、集中力量開發 MMA 平臺仍是主線。例如,奔馳方面已經確認,包括 CLA 在內的緊湊車系都將采用全新的 MMA 平臺,支持混動與純電動力。未來,當 A 級正式退出后,這些新車將承擔起吸引全球用戶的重任。
而這次多出來的兩年,是給歐洲 " 燃油擁躉 " 的告別禮,也是奔馳向電動新秀交棒前的緩沖期。
當最后一輛 A 級下線," 最便宜的奔馳 " 終將謝幕,舞臺留給新 CLA 們。
重磅|歡迎加入 2025 慕尼黑軒轅新汽車之夜暨歐洲 - 北非商務考察之旅
《人民日報》頭版 " 任正非 " 之后,為什么是 " 魏建軍 "?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