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發布氫燃料汽車補貼政策,對加氫站建設運營、氫燃料汽車研發給予最高 300 萬元補貼,并對銷量達標車型給予 200 萬元獎勵,成為推動氫能汽車示范應用的關鍵推手。
重慶的氫能政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作為成渝氫走廊的核心城市,重慶已建成 26 座加氫站,每天有數百輛氫能商用車穿梭于成渝高速。政策通過 " 建設補貼 + 運營獎勵 " 的組合拳,計劃在 2025 年底前新增 10 座加氫站,重點布局渝萬高速等交通干線,與成都已建站點形成網絡協同。這種基礎設施先行的策略,為氫能汽車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在車輛研發層面,重慶本土車企積極響應政策導向。長安汽車研發的第二代燃料電池系統成本較初代降低 50%,計劃將氫電版車型售價降至 30 萬元以下,補貼后價格更具競爭力。深藍汽車的 SL03 氫電版通過全變量解耦高精度控制技術,實現氫電轉換效率大于 62%,百公里氫能耗僅 0.65kg,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這種技術突破使氫能乘用車從概念走向現實。
重慶的氫能政策注重產業鏈協同發展。博世、國鴻氫能等核心部件企業已在重慶聚集,形成 " 制、儲、運、加、用 " 全產業鏈生態。政策鼓勵企業開展綠氫規?;痉?,探索氫燃料電池乘用車與電動汽車的互補發展模式。例如,重慶計劃在新增示范城市群中試點以氫能乘用車為主的應用場景,通過能源企業、整車企業、運營企業的合作,打造適合氫能汽車運行的平臺。
然而,氫能汽車的推廣仍面臨多重挑戰。目前氫氣價格普遍高于 25 元 / 公斤,與商用充電成本相比缺乏競爭力。此外,氫能儲運的安全性要求極高,70 兆帕高壓加氫站的建設成本是普通充電站的 10 倍以上,制約了基礎設施的擴張速度。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儲運成本,成為氫能產業破局的關鍵。
通過 " 政策引導 + 產業鏈培育 + 場景示范 " 的三維驅動,重慶正探索一條不同于純電路線的氫能突圍之路。這種多元化的技術路徑選擇,既符合國家 " 雙碳 " 戰略要求,又能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正如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秘書長王菊所言,氫能與電能的互補發展,將真正實現 " 零碳 " 交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