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苗正 編輯|Cong
梅賽德斯 - 奔馳,這家全球最負盛名的汽車制造商,已與中國的億咖通和星紀魅族達成合作,計劃將后者開發的 Flyme Auto 智能座艙系統,整合進其在中國市場的核心車型序列中。而第一個承載這顆 " 中國心 " 的,將是奔馳的支柱產品——長軸距 E 級轎車。
預計在 2027 年,伴隨著長軸距 E 級的改款,用戶將在奔馳車內看到一個由魅族,這家吉利旗下的手機公司,所主導設計的操作系統。
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技術采購,更像是一場深刻的、跨越國界與產業的 " 世紀和解 "。是其自研系統遠水難解近渴的無奈,更是全球汽車產業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重塑的鮮明注腳。
今天的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豪華車用戶,已經被理想的 " 冰箱彩電大沙發 "、小鵬的 " 全場景語音 " 以及華為的 " 萬物互聯 " 徹底重塑了對于 " 智能 " 的認知。他們期待的不再僅僅是真皮、木紋和氛圍燈所營造的傳統豪華,更是一種無縫、流暢、懂你所想的數字化交互體驗。
奔馳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其推出的第三代 MBUX 系統,換裝了高通 8295 旗艦芯片,也努力在語音交互和本土化導航上追趕。
Flyme Auto 的成功,在吉利集團內部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在它問世之前,吉利旗下車型的智能座艙同樣是備受詬病的短板。但隨著領克 08 EM-P 首次搭載 Flyme Auto 并一炮而紅,這套系統迅速成為了拯救吉利座艙口碑的 " 功臣 "。從 " 無界桌面 " 到 " 手機域 " 的概念,Flyme Auto 的核心思想是打破手機與汽車的壁壘,將手機的生態和算力無感地延伸至車內。這種理念,恰好擊中了當前用戶對于 " 車手互聯 " 的核心痛點。
截至今年 6 月,搭載 Flyme Auto 的車型總銷量已突破 116 萬輛,這不僅僅是市場的勝利,更是產品邏輯的勝利。
奔馳選擇 Flyme Auto,正是看中了它這種經過市場反復驗證的、成熟的、符合中國用戶習慣的解決方案。這是一種務實的 " 拿來主義 "。
這就形成了一個致命的戰略空窗期。在新一代純電產品能否一戰成名尚是未知數的情況下,奔馳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穩住燃油車的基本盤。讓占據銷量主力的燃油車實現 " 油電同智 ",是其刻不容緩的任務。于是,與本土供應商合作,走一條 " 捷徑 ",成為了唯一的選擇。在智能駕駛領域,它牽手了 Momenta;在智能座艙領域,它最終將橄欖枝拋向了億咖通和魅族。
這并非孤例。在此之前,OPPO 也曾與多家車企展開合作,探索其 Carlink 車聯系統的落地。無論是 OPPO 還是魅族,它們代表的手機廠商,在過去十幾年里,一直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消費電子市場中搏殺。它們對于用戶界面(UI)、用戶體驗(UX)、軟件快速迭代以及生態構建的理解,已經遠遠領先于習慣了以 5-7 年為開發周期的傳統汽車制造商。
奔馳與吉利系的這次合作,更因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顯得順理成章。吉利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的第一大股東,雙方還合資運營著 smart 品牌。這種深度的資本聯結,為技術合作鋪平了道路,減少了信任成本。對于吉利而言,其子公司億咖通和魅族的技術能夠被奔馳這樣的頂級品牌 " 定點 ",是對其技術實力和商業模式的最高背書,為其走向全球化增添了極具分量的砝碼。而對于奔馳,這不僅是補齊短板的應急之舉,更是在 " 油電同智 " 戰略下,一次對中國速度和中國方案的深度擁抱。
合作的宣布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考驗在于落地。2027 年,這個時間節點在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顯得有些遙遠。三年之后,中國的智能座艙技術會進化到何種程度?屆時才姍姍來遲的 " 奔馳版 Flyme Auto",是否還能保持其先進性?用戶的耐心,是否會被這漫長的等待所消磨?
Flyme Auto 的精髓在于其與魅族手機的深度耦合。當它被移植到奔馳車內,面對來自蘋果、華為、小米等不同品牌手機的用戶時,能否依然提供那種 " 無感連接、無縫流轉 " 的巔峰體驗?更重要的是,Flyme Auto 的設計語言、交互邏輯,充滿了東方科技的靈動與巧思,它如何與奔馳百年沉淀下來的德式嚴謹與豪華氛圍進行完美融合,而不是產生一種文化和體驗上的 " 排異反應 "?這需要雙方團隊付出巨大的努力去進行定制化開發和深度打磨。
最終,這場合作能否成功,它考驗的不僅是技術整合能力,更是企業文化的兼容性。
在這個新時代里,沒有永遠的領先者,只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的變革者。品牌情懷固然是奔馳的護城河,但在智能化浪潮的沖擊下,持續的、令人滿意的、與時俱進的體驗,才是留住用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