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熱點問答(第 293 期)
網通社汽車研究院院長 何侖
這幾年,造車新勢力品牌和一些中國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把中國車市卷成了冰火兩重天。身處冰層的跨國車企自然不會善罷甘休,反思之后,開始向中國品牌學習,其中,追求 " 中國速度 " 成了一些品牌的口頭禪,本土化的一個新元素,并體現在了一些新車、新技術的開發和生產上。
于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最新的案例是,日前多地奔馳車主遭遇車機系統癱瘓,表現為導航失效、CarPlay 無法連接、語音控制失靈等,影響日常使用體驗。這意味著什么?
網通社:從車機癱瘓的處理過程和結果上看,奔馳還算得上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但造成這種問題的背后原因,會不會是和片面追求 " 中國速度 " 有關?
何侖:我注意到奔馳官方近兩年來把 " 奔馳標準,中國速度 " 作為一大亮點來宣傳,這個口號本身還是比較平衡的,沒什么問題。
從實操層面看,奔馳中國團隊僅用時 12 個月,就完成了 L2+ 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從項目啟動到產品落地項目,全球下一代后排娛樂系統的軟件開發也只用了 18 個月時間,和自己以前相比,和其它跨國車企相比,的確很快。
關鍵是結果。如果單單是車機系統出了大問題,還不足以說明和 " 中國速度 " 有關。但兩年來,主要因軟件和熱失控造成的奔馳電車自燃案至少有 10 起,還有說是 11 起,在跨國車企中高居榜首。這樣看,還說和 " 中國速度 " 無關,恐怕難以令人信服。
何侖:主要是它們被一些中國車企超快的新車開發節奏搞懵了。這些車企可以把新車開發周期從常規的 36-60 個月縮短到 9-12 個月,居然還能在市場上攻城略地,這讓一些跨國車企壓力山大、魂不守舍了,忍不住要在 " 中國速度 " 上躍躍欲試。
去年有家跨國車企請中國媒體參加 " 新車密賞 ",其間大談 " 中國速度 "。在和這家車企高管們交流時,我主要說了這樣幾點看法:
一是車圈里的 " 中國速度 " 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抄襲和粗制濫造。最新的案例是某新勢力品牌,從官宣造車,到第一款車上市,用時不足 3 年,路試還沒做完,車就上市了,結果是質量問題一大堆。還有數不清的電車自燃、智障、死機、崴腳、生銹案,都與一些品牌狂卷 " 中國速度 " 有關。你們強調 " 中國速度 ",在內部論功行賞時講講也就算了,在市場上做宣傳恐怕討不到什么好處,起碼我就會懷疑你們因為強調速度還能不能保證質量;
二是安全、品質、技術、可靠性、耐久性、高標準、嚴流程是你們的看家本領,和中國車企拼速度、拼成本,你們永遠卷不過。一些中國新品牌方方面面卷無底線,甚至敢讓用戶來做智駕試錯、數據采集,用戶因為愛國情懷、宗教品牌信仰,也樂于做小白鼠,出了多大的問題,上上下下都有人護著車企,而你們是老品牌,還是外來,要面子,有底線,所以," 中國速度 " 對你們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把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成 " 亮點 " 來宣傳,效果不會好;
三是如果非要和 " 中國速度 " 沾邊,可以強調 " 高效推進中國業務 "。你們講了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大幅改進了產品開發的決策和執行機制,比如總部和中國本土相關機構相互協作,利用時差實現產品接力開發,大大加快了進度等等,實際上都是這個意思,也挺好的。同時,還要特別強調自己的傳統優勢。如果被一些新品牌的 " 中國速度 " 帶偏了節奏,丟了自己的魂,那就完了。
從后來的情況看,我的這些話似乎被這家車企聽進去了。
網通社:您剛才兩次說到跨國車企 " 魂 " 的問題,一是說魂不守舍,二是說丟了自己的魂。關于 " 魂 "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最近有人在炒作 " 奧迪把靈魂交給華為 ",因為新一代國產奧迪 AL 搭載了華為智駕技術。您怎么看?
何侖:我贊成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的說法:自動駕駛技術不是靈魂。
從正常的造車邏輯上講,整車是母體,駕駛輔助系統作為一個技術模塊是要融入進來,成為這個母體的一部分。如果相反,讓整車這個母體融入一個技術模塊,成為這個模塊的一部分,那就滿擰了。
對跨國車企來說,任何一個外來的先進技術,無論是變速箱、發動機、ESP,還是駕駛輔助、車機,或者是三電,要融入自己的新車,都是開發過程中的一大難題,都一定要讓這類技術模塊融入自己的品牌體系,滿足自己的安全、性能、質量和設計標準,通過自己的匹配測試流程,為的是最終出來的車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獨特的基因,而不是別人的,更不是對手的(參見《買電車到底該信誰(2)?》)。特別是豪華品牌,最怕的就是同質化、雷同。
至于有人非要說 " 奧迪把靈魂交給華為 ",有他自己的想法、目的,你可以就那么一聽,不必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