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年 To C 互聯網的熱點戰場是即時零售,那么 To B 互聯網的熱點戰場就是 AI 表格。
在海外,國際玩家 Airtable 和 Notion 紛紛以 "AI 數據表格 " 重構數據協作場景,微軟更是通過 Copilot Wave 2 更新徹底革新 Excel,將其升級為 " 智能數據分析平臺 "。
在國內,競爭更加激烈。雷峰網觀察到,飛書自誕生以來就在用文檔、多維表來承接自己的商業敘事,騰訊近兩年也是力推智能表格。而近期,釘釘也推出了自己的 "AI 表格 "。
那么,在 AI 在 To B 領域的終極產品形態尚未確定的情況下,廠商為何紛紛押注 "AI + 表格 " 這類產品?
廠商卷 AI 表格,到底是在卷什么?
這種卷到底是功能競爭,還是真的帶來了本質創新?
當京東、美團、餓了么三巨頭今年掀起外賣熱戰時,一場以表格這個 " 老產品 " 為核心的 " 協同辦公新決戰 " 正在同步上演。
AI 表格之爭,為何是今年 To B 賽道的戰場?
基于大模型技術,大廠帶頭把生產力工具 " 重做一遍 ",是看到了 AI 時代工作方式中蘊藏的新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釘釘對 AI 表格的表述是,AI 時代的表格,未來 AI 新應用的入口。
什么是 AI 表格?
簡單來說,AI 表格,是承載企業業務數據的核心形態之一,也是建立在核心業務數據庫上的 AI 生產線。
從釘釘團隊近期的動靜來看,作為今年釘釘首個明確投入的產品,也是無招(真名:陳航)回歸釘釘之后第一個 AI 產品,可以初窺無招對 AI 時代工作方式的判斷,以及對 AI 時代企業生產提效深刻的洞察。
數據是 AI 的基礎,高價值的業務數據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命脈。但此前,企業里存在大量的碎片化、非結構化業務數據沒辦法被有效利用,在大模型時代,這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大痛點。
前幾年,釘釘戰略投入的低代碼是面向數字化時代沉淀、使用業務數據的產品;AI 表格,則承載的是 AI 時代,高價值的業務數據的產生、存儲、使用和共享,是釘釘找到的解決企業生產痛點的一大創新工具。
為什么這么說?雷峰網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表格是企業管理者,尤其是經營者最常用的辦公管理工具。
這讓 AI 表格在 To B 領域,有著天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市場心智。
Excel 等為代表的電子表格已經陪伴人們有二十多年了,時至今日,與文檔、聊天、會議等場景一樣,早已成為大眾最為熟悉、常用的辦公方式,擁有龐大的群眾基礎。
其次,表格天然具有數據屬性。
表格賽道與文檔賽道、會議賽道截然不同,表格產品就意味著數據式呈現。在現代信息社會,數據是生產力的 " 原油 "。數據是 AI 這一生產力技術的核心驅動要素,也是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要素。
對廣大企業來說," 高價值的業務數據 " 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命脈。但此前,企業里一直存在大量碎片化、非結構化的業務數據沒辦法被有效利用。在大模型時代,這種痛點尤為明顯、迫切。
不僅如此,與發散性的、即時性的聊天不同,表格本身就具有嚴肅的生產屬性。
每一張表本身就是一個工作場景,企業的業務數據、業務流程都可以通過表格來展現、匯聚和推動。
甚至可以說,表格就是企業的生產線,能直接切入企業的核心生產環節。
放在更遠的維度,AI 表格還可能是未來千千萬萬個 AI 應用產生的基礎。
眾所周知,除了 ERP、進銷存等大場景外,企業里還存在大量碎片化的業務場景,比如電商文案更新,工廠設備巡檢等,這些場景瑣碎但卻重要,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 " 毛細血管 "。
而 AI 表格可以用最低的門檻、最小的改造,把這些碎片化業務做成一個個業務系統,并把相應的數據存儲、利用起來,成為支撐企業后續無數個 AI 應用誕生的基礎。
當集齊了廣泛受眾、核心業務數據,以及生產線屬性這些特性后,AI 在 To B 領域最有希望的發生質變的產品形態就是 AI 表格。
To B 賽道的競爭,打得究竟是什么?
各大協同辦公廠商們在 AI 表格上的競爭,爭的是什么?
在雷峰網看來,爭的是誰能幫助企業率先掌握核心生產力。
那么,在大模型時代,什么才是企業的核心生產力?
答案是:區別于傳統數字化時代的,更高效的核心生產線。
而表格,就是這一核心生產線的關鍵承載者。
表格遵循的是事務的生產邏輯,而非對話的溝通邏輯。
在融合了 AI 大模型后,表格的生產線屬性進一步放大。
為什么這么說?
其一,AI 表格直接放大了每個勞動主體的能力。
基于自然語言的大模型降低了表格的使用門檻,讓 Excel 小白也能瞬間變成 " 表哥 "、" 表姐 ",這相當于大大降低了生產門檻。
其二,在業務數據的產生上,AI 表格具備表格即 AI 的信息生產能力。
這里舉一個具體的場景:
上海的某家工廠里,這樣的事每天都在上演。
上海一家食品廠的倉管員,在原材料到貨時會拍攝包裝、日期標簽等照片,上傳至釘釘 AI 表格。表格通過 AI 識別信息并校驗采購訂單,并檢測包裝異常。
同時,AI 表格還會每日自動盤點,生成庫存報表,用圖表展示出入庫情況,并向相關人員推送臨期或異常庫存預警,以便及時處理過期原料。
在這個案例中,每張 AI 表格,每一個單元格都是 AI 的入口,都可以生成并處理信息、推進工作流程,最終自動完成任務。
同時,在數據的處理上,AI 表格讓每一個單元格從簡單的 " 記錄 " 入口,變成了 AI Agent 的入口。
這樣一來,一張表格就變成了包含許多個 AI Agent 的 " 智能業務系統 ",表格也從生產的被動承載者,變成了主動推動者。
而且與單個 AI Agent 一次只能處理一兩個任務不同,AI 表格在多任務并行上天然有優勢,可以一次處理大量任務,為企業降本提效。
設想一個場景,如果要處理 1000 個任務,采用和大模型對話的方式,可能需要進行成百上千次對話。
但用 AI 表格,1000 個任務 1 小時就能處理完。
更為關鍵的是,釘釘意圖用 AI 表格去承載 AI 時代沉淀業務數據庫、知識庫的作用。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此次釘釘 AI 表格推出的 " 表格即文檔 " 這一功能上。
以往的表格,不論是傳統 Excel 類表格,還是多維表等協同表格,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文檔、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始終游離在表格之外,最多也就是通過文檔鏈接的形式將他們機械關聯在一起。
用戶每次讀取的時候都要一次次點擊鏈接、跳轉網頁,非常不便。
并且這些信息相互之間也沒有形成有機整體。
如何才能把文檔與表格徹底打通?
釘釘的 " 表格即文檔 " 設計做了一種解法。
在 AI 表格的主鍵單元格,用戶可以像寫文檔一樣自由輸入,這樣一來,表格就從結構化的數據入口,變成了一個可以承載大容量信息的文檔入口。
要知道,一旦文檔與數據表實現了融合,AI 表格就真正變成了企業的 " 數據庫 "、" 知識庫 ",以及業務知識管理中心。
畢竟無論是結構化的數據,還是非結構化的文檔、圖片、鏈接,全部匯集在一個清晰的知識看板里," 用一張表管理業務 " 才真正成立。
數據是 AI 的基礎," 業務數據庫 " 的不斷積累,反過來又能帶來更大的 AI 提效,進而在大模型時代形成 " 數據 - AI- 業務 - 數據 " 循環往復的 " 生產飛輪 "。
隨著數據在 AI 表格中產生、處理、流轉與存儲,AI 表格幫企業搭起了一條基于 " 業務數據 " 的核心生產線,而這正是 AI 時代的核心生產力。
表格戰事,誰會更有優勢?
把傳統表格變成 AI 表格,并非一次簡單的產品迭代,這背后需要有用戶規模、場景優勢、行業 Know-how 以及大模型技術能力等全方位的支撐。
若缺乏這些能力,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把表格做深做透,與 AI 結合做出創新。
釘釘在這些能力的積累上,目前是跑在前面的。
以往大家都把協同辦公產品視作管理提效的工具,但很多時候,這種看法有失偏頗。事實上,以釘釘為代表的廠家,一直在致力于深入企業的生產環節和業務數據,來實現對企業生產的直接提效。
不少企業用戶告訴雷峰網,在數字化時代,釘釘就曾用低代碼跑進工單、跑進業務,直接作用于生產流程。
釘釘是從 2021 年開始發力低代碼的。彼時低代碼并非新鮮事物,國內已有不少創業公司布局,既非投資人追捧的風口,還曾一度遭受 " 冷飯熱炒 " 的爭議。
不過事后來看,釘釘堅持了自己的戰略判斷,通過大力投入和規模優勢,將原本小眾的低代碼產品做成 To B 行業業務數字化的共識,使其成為繼軟件、SaaS 之后,數字化時代業務數字化的核心承載之一。
而歷史可能在又一次上演。如今,釘釘全力押注 AI 表格,背后可能蘊藏了這樣一種判斷:在數字化時代,低代碼是靈活沉淀業務數據的關鍵載體;那么在大模型時代,AI 表格是更靈活的數據生產、處理、流轉、存儲的核心形態。
結語:時間窗口,就是心智窗口
釘釘搶占時間定義 AI 表格,搶的其實是心智窗口。
事實上,自無招回歸以來,釘釘在短短 3 個月內連續對多維表進行了多次升級:
先是宣布多維表產品功能開放,基礎用量免費;緊接著進一步深入行業,針對電商行業這一阿里老本行,上新了 100+ 高頻模板,實現一張表管經營、管公司;再到如今正式發布 " 釘釘 AI 表格 ",并推出 " 表格即文檔 " 這一創新功能。
幾次快速迭代,是釘釘希望率先發出行業第一槍,來定義什么是 "AI 表格 "。
事實上,隨著行業持續發展,最終 AI 表格這一產品也會變得大同小異,但用戶心智在誰,決定了產品們的先后差距。AI 在 To B 賽道的定義權大戰已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