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直播中主動推薦兩款競品:" 如果大家著急用車,可以關注明天發布的小鵬 G7,還有月底的理想 i8。Model Y 也不錯,特斯拉昨天剛出優惠政策。" 面對小米汽車訂單量激增導致的交付壓力,他不僅坦誠回應消費者的等待焦慮,更主動推薦競爭對手的產品,這種超越商業競爭的姿態,在汽車行業實屬罕見。
被推薦的 " 對手 " 實力幾何?
從技術角度看,雷軍的推薦具有明確的市場指向性。小鵬 G7將于今天(7 月 3 日)正式上市,其核心賣點直指技術顛覆:2200TOPS 的狂暴算力(特斯拉 HW4.0 的三倍以上)、702 公里 CLTC 續航、純視覺智駕方案,預售價 23.58 萬起 。恰好填補了小米 SU7 與 YU7 在家庭用戶市場的空白。更值得玩味的是,何小鵬與雷軍近期互動頻繁——在小米 YU7 發布當晚,何小鵬高調曬出訂單 ,雷軍此次 " 回禮 " 推薦 G7,展現了兩家企業掌門的默契。
理想 i8作為理想汽車首款純電 SUV,定位中大型六座家庭用車,預計 7 月底亮相。其采用 800V 平臺與 5C 超充技術(12 分鐘補能 500 公里),對標特斯拉 Model X 。與小米 YU7 的五座定位形成差異化競爭,共同構建起國產高端純電 SUV 的產品矩陣。6 月理想交付量達 36279 輛 ,純電車型的加入將進一步拓寬其市場覆蓋面。
特斯拉 Model Y則于 7 月 1 日完成產品升級:長續航版續航增至 750 公里(加量不加價),Model 3 長續航版雖漲價 1 萬但標配加速包,實際性價比提升。配合 8000 元保險補貼、5 年 0 息政策 ,特斯拉正以 " 價值營銷 " 策略應對中國品牌圍攻。
雷軍的 " 格局推薦 " 成色幾何?
值得注意的是,雷軍對特斯拉 Model Y 的肯定并非簡單的商業互吹:Model Y 在 7 月推出的政策確實構成對國產車型的直接競爭壓力。但雷軍在肯定對手的同時,更強調小米汽車通過自研電機、電池及智能駕駛系統建立的技術壁壘,這種 " 直面挑戰但不畏懼 " 的態度,恰是中國汽車工業從跟隨到引領的關鍵轉折。
這一推薦看似反常,實則蘊含深層次戰略邏輯。面對小米 YU7 產能爬坡期的交付壓力(6 月交付超 2.5 萬輛 ),雷軍將用戶體驗置于短期利益之上,主動引導持幣待購用戶轉向可即時交付的優質產品,既緩解自身壓力,又避免用戶流失至傳統燃油車陣營。
推薦行為背后隱含本土品牌的默契。雷軍的 " 格局推薦 ",實則是聯合友商構建對抗特斯拉的統一戰線,共同擴大智能電動車市場基本盤。中國新能源車企正形成 " 對抗特斯拉 " 的統一戰線。雷軍多次公開將 Model Y 定義為 " 史詩級對手 ",而小鵬 G7、理想 i8 同樣瞄準該市場。推薦競品實則強化本土陣營聲量,共同做大智能電動車的市場蛋糕。小米 YU7 以性能配置正面硬剛 Model Y(百公里加速 3.23 秒對標 3.8 秒 ),小鵬 G7 則以本土化體驗包抄(AR-HUD 導航畫路、純視覺方案 ),理想 i8 用家庭場景迂回。多維度圍攻下,特斯拉被迫以加配、金融政策應戰,中國品牌的集體攻勢已見成效。
此外,通過 " 定義誰值得推薦 ",雷軍悄然樹立起行業標桿制定者的形象。其推薦的三款車——小鵬 G7(科技)、理想 i8(家用)、Model Y(國際品牌)——恰好覆蓋 25-35 萬元主流區間,暗示小米 YU7 的定位已與這些產品形成差異化協同 。
競爭新范式正在形成
雷軍的 " 格局推薦 " 固然展現企業家胸懷,卻也暗含機鋒。當市場增速放緩,頭部玩家開始尋求共生模式。何小鵬下單 YU7、雷軍推薦 G7,印證了新勢力從零和博弈轉向技術互補與用戶共享。
當前新能源市場已進入 " 差異化生存 " 階段,當技術配置趨同,精準場景定位成為突圍關鍵。雷軍的舉動看似非常規,實則是新競爭環境下車企掌舵者的理性選擇——與其困守交付瓶頸,不如主動引導用戶流向友商差異化產品,共同做大市場蛋糕。這種競合思維的普及,或許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