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賢彪
"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一說起彭德懷,人們就會想到毛澤東同志的詩句,在心中映現彭德懷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威武形象。彭德懷的一生就像他自己所說," 有許多故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這些故事里,頗令人感動的是他嚴守紀律和規矩的 " 約法三章 "。
一次,南下檢查工作的彭德懷路過南京,便想著去許世友家里坐坐。對于老戰友的到來,許世友非常高興,以炒豆芽、炒土豆絲等 4 樣菜招待。看到都是家常便飯,彭德懷高興地說:" 我們都是‘出家人’,都應該愛國家之財,愛人民之財。" 也就是在這次與戰友的相聚時,彭德懷立下了三條規矩。其一,自己不貪;其二,不給別人送;其三,敢把厚臉皮的上司、熟人擋回去。彭德懷還說:" 有這三條,才能保得住個‘公’!"
彭德懷這里說的 " 出家人 ",并非指修行之人,而是指拋家舍業、四海為家的革命者。他講的 " 約法三章 ",是真正體現共產黨人風格和作風的 " 真經 "。" 自己不貪 " 是基本要求,因為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如果有了貪心,就會以權謀私,喪失革命的初衷。" 不給別人送 ",是一項重要的規矩。人情社會,講究禮尚往來,但也容易產生利益輸送。守住了這一條,才能守住不貪的底線。" 敢把厚臉皮的上司、熟人擋回去 ",這一條容易得罪人,但必須守住,否則前面兩條也不保。三條規矩相互聯系、彼此依存,有著明確的指向和深刻的內涵。守住了這三條,才能保得住 " 公 ",守得住共產黨人的本色。
縱觀彭德懷波瀾壯闊的一生,講黨性、守規矩,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早已成為他內心的信念和自覺的堅守。正是真理力量與人格魅力的完美融合,成就了他光輝的人生,也給我們以無形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抗戰時期,為了改善生活,部隊利用生產自救剩余的山藥和蘿卜,請來地方釀酒師傅釀酒。酒出鍋時,釀酒師傅請彭德懷試嘗,并對他說:" 彭總啊,到了酒坊里喝酒,就跟進了瓜田吃瓜一樣。只要你能喝,你就喝,喝醉了也不要錢。這是酒坊里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彭德懷接過話茬說:" 你們喝酒有規矩,我們八路軍也有規矩,我們這個規矩叫官兵一致。既然大家都還沒有喝酒,我是不能先喝的,等你們把酒燒多了,夠大家喝一頓的時候,我是一定要喝的。" 直到部隊會餐時,彭德懷才與官兵一道舉杯暢飲。
解放戰爭時期,彭德懷軍務繁忙、廢寢忘食。為了照顧他的身體,有關方面安排一位姓楊的戰士作為他的警衛員,并交代:司令員有胃病,要注意改善他的飲食,增加一些營養。小楊心領神會,曾兩次弄來雞,為他熬雞湯,都遭到彭德懷的嚴厲批評,還堅持要把小楊退回。小楊給分管領導訴說自己的委屈,領導開導他說:" 彭司令員趕你走,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他不搞特殊。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司令員和戰士同甘共苦,不愿意讓自己和大家有絲毫的不同。他以身作則,所以他的部下也都是如此,這就是無聲的命令。"
一次,彭德懷到杭州勘察錢塘江北岸。離開時,見有人往汽車上放紹興老酒,他立即問工作人員:" 酒是哪里來的?" 工作人員說:" 有買的,也有送的。" 彭德懷生氣地問:" 誰送的?哪個出的錢?" 見大家默不作聲,他又大聲地問:" 伙食費算了沒有?" 得知有的地方堅決不收伙食費,他更是怒容滿面。直到當地領導表示回去一定算清,帶走的酒都按實價付錢時,他才勉強息怒離開。
彭德懷這樣做,就是為了保住一個 " 公 " 字。有了這一條,就能心存定力、排除干擾,不被 " 收買 ",不為利誘,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如他所說," 我彭德懷參加共產黨,黨給我唯一的‘特權’,就是帶頭吃苦 "。
"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規矩有他人定的,也有自己定的。從毛澤東的 " 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 ",到董必武的 " 不許向地方要東西,更不許以我的名義在任何部門搞活動,不許接受禮物 ",再到陶鑄的 " 不準迎送,不準請客,不準送禮 " 等,都是老一輩革命家為自己立下的規矩。
" 約法三章 " 見真章。這 " 真章 " 是信仰,是黨性,是人格的魅力,是表率,是示范,是無聲的命令。以老一輩革命家為榜樣,把規矩立在心中,守規矩不逾半步,喚起共產黨人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必將凝聚起干事創業的磅礴偉力,再陡的坡、再難的坎,都不能阻擋我們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解放軍報微信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