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狂奔:從 " 復仇者聯盟 " 到全功能 GPU 領跑者
摩爾線程的崛起堪稱中國芯片創業潮的縮影。2020 年,時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的張建中,攜原英偉達 GPU 架構師張鈺勃、生態建設核心推手周苑等核心團隊,在北京中關村悄然創立摩爾線程。公司核心研發人員超 50% 來自英偉達、AMD、微軟等國際巨頭,平均行業經驗達 15 年,這支 " 復仇者聯盟 " 僅用 11 個月便完成首顆全功能 GPU" 蘇堤 " 的流片,創下國產 GPU 研發速度紀錄。
技術路線選擇上,摩爾線程選擇 " 全棧突破 " 戰略:其自研的 MUSA 架構集成 AI 計算、圖形渲染、科學計算、視頻編解碼四大引擎,打破國產 GPU 長期偏科 AI 算力的局限。2022 年推出的消費級顯卡 MTT S80 成為首款支持 DirectX 12 的國產顯卡,可流暢運行《黑神話:悟空》等 3A 游戲大作;2023 年發布的夸娥(KUAE)千卡智算集群,則支撐起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需求。截至 2024 年底,公司已形成覆蓋桌面級(MTT S 系列)、數據中心級(MTT T 系列)的完整產品線,信創市場占有率突破 60%。
資本豪賭:80 億募資背后的 " 生死時速 "
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22 — 2024 年,摩爾線程營收從 0.46 億元飆升至 4.38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208.44%,但同期凈利潤虧損分別為 18.4 億元、16.73 億元、14.92 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近 50 億元。研發投入占比持續超 300%,2024 年研發費用達 13.59 億元,占營收比重 309.88%。
為突破美國 " 實體清單 " 封鎖,公司被迫將晶圓代工從臺積電轉向中芯國際,7nm 以下制程獲取受阻后,張建中曾在內部信中坦言:" 這是創業以來最黑暗的時刻。"
資本市場的押注卻愈發激進。成立至今,摩爾線程已完成 6 輪融資,累計募資超 65 億元,投資方涵蓋紅杉中國、騰訊、字節跳動、中移資本等產業巨頭。此次 IPO 前,公司 Pre-IPO 投前估值已達 246.2 億元,位列 2024 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第 261 位。
生態突圍:從 " 兼容 CUDA" 到 " 萬卡集群 "
面對英偉達 CUDA 生態 300 萬開發者的絕對優勢,摩爾線程選擇 " 兼容 + 開源 " 雙軌戰略:其 MUSA 架構通過代碼移植工具 MUSIFY 實現 CUDA 代碼零成本遷移,目前已適配超千款應用;開源社區方面,公司先后開源音頻大模型 MooER、推出 OpenCV-MUSA 計算庫,吸引超 10 萬開發者入駐。
在算力基建層面,摩爾線程正構建 " 萬卡集群 " 護城河。2024 年,其夸娥智算集群從千卡升級至萬卡規模,采用自研的 MCCPlatform 算力管理平臺,實現 GPU 利用率提升 40%、故障恢復時間縮短至 5 分鐘以內。該集群已服務智譜 AI、百川智能等頭部大模型企業,在 2025 年 DeepSeek-R1 模型推理需求爆發中搶占先機。
摩爾線程的沖刺恰逢國產 GPU 歷史性機遇期。IDC 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數據中心加速卡市場中,國產算力占比已從 2022 年的 15% 躍升至 40%,預計 2025 年底將突破 50%。政策層面,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將 GPU 列為重點支持領域,上海、北京等地相繼出臺專項補貼政策,對國產 GPU 流片費用給予最高 50% 補助。市場需求端,英偉達 H20 等特供版芯片出口受限,催生出巨大替代空間。
盡管勢頭迅猛,摩爾線程仍面臨三重考驗:技術層面,其 GPU 硬件性能與英偉達仍存在 2 代以上代差,需通過軟件優化彌補;生態層面,MUSA 開發者數量不足 CUDA 的 0.5%,應用場景覆蓋度有待提升;商業化層面,2024 年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高達 98.16%,64 億元存貨中跌價準備超 7000 萬元,顯示客戶集中度與庫存管理風險。
根據規劃,80 億募資中 19.8 億元將投向 AI SoC 芯片研發,其 " 長江 " 系列芯片已集成 CPU+GPU+NPU+VPU 異構架構,并拿到多家車企智能座艙訂單,試圖在汽車芯片領域開辟第二戰場。
摩爾線程正以 " 技術全?;⑸鷳B開源化、應用場景化 " 為武器,向全球 GPU 格局發起挑戰。正如招股書扉頁所寫:" 國產替代沒有捷徑,唯有以時間換空間,以資本換技術。" 摩爾線程的五年狂奔,恰是中國芯片產業突圍戰的微觀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