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金融資產的主要投資者之一。
本周一,新臺幣兌美元匯率曾一度創下了 1988 年以來最大的單日漲幅。有關新臺幣異動原因的說法一時間可謂眾說紛紜,有業內人士猜測貿易談判中可能涵蓋部分匯率條款,而另外不少業內人士則提到中國臺灣地區的壽險業過去十年間對美元資產的大規模配置,在匯率波動下存在對沖不足的風險,不少出口商和保險公司在短時間內倉促削減或對沖其美元敞口。
對此,經驗豐富的薩默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臺灣的情況正恰恰表明美國在資本流入和貿易逆差方面,正面臨更廣泛的挑戰。他認為,從算術角度來說,如果不減少外國資本流入,美國不可能真正解決貿易逆差問題。
事實上,財聯社本周早些時候就曾介紹過,經濟理論認為,貿易逆差通常會通過資本賬戶盈余來平衡。
目前身為哈佛大學教授的薩默斯指出,特朗普政府顯然沒有意識到,他們對貿易逆差的反感和對資本流入的歡迎,其實是自相矛盾的。
美國現任財長貝森特本周早些時候曾稱贊美國在全球金融中的核心地位,并表示政府希望使美國對國際資本 " 更具吸引力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舉措本身就在與這一愿景 " 逆向而行 "。
薩默斯表示," 我尚未聽到財長深思熟慮地解答這個問題:如果按照政府反復強調的政策重點來縮減貿易逆差,我們該如何維持利率穩定所需的資本流入?"
目前,海外投資者持有約 30% 的美國國債,以及大量美國公司債和其他證券。很顯然的是,若外資進行減持,將大幅推高美國融資成本。而亞洲經濟體長期以來既是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也是資本流入的重要通道。
美國財政部最新年度統計顯示,中國臺灣地區持有的美債和其他證券總額接近 8000 億美元,幾乎與臺灣本身的 GDP 規模相當。
著名的 " 美元微笑理論 " 創立者、Eurizon SLJ Capital 首席執行官 Stephen Jen 周三也曾表示,隨著亞洲國家逐步減持其儲備的美元,美元可能面臨高達 2.5 萬億美元的 " 雪崩式 " 拋售。
Jen 和其同僚 Joana Freire 在一份最新發表的報告中寫道,由于亞洲地區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亞洲出口商和投資者多年積累的美元儲備可能已形成了 " 極其龐大 " 的規模。而隨著美國主導的貿易戰升級,部分亞洲投資者可能會將大量資金匯回國內,或加大對美元貶值的對沖力度,這可能將引發對這一全球儲備貨幣的拋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