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砍刀部」,又出手了。
5 月 5 日,22 歲的 Skype 宣告停運,微軟永久關閉了這項服務,并表示未來將聚焦發展替代品 Teams。
或許國人很難對 Skype 流下一滴時代的眼淚,但對歐美用戶而言,Skype 曾是無數人青春與記憶的符號。
BBC 在《四個與 Skype 有關的故事——從異地戀到與亡夫告別》中記錄了它的溫情,華盛頓郵報以《互聯網告別 Skype,感謝所有來電》致敬它的時代,福布斯則在《告別 Skype》開篇寫道「我們今天聚集在這里,哀悼一位深受喜愛的朋友去世……」
若置身國內互聯網視角, Skype 的終結仿佛 QQ 停運,即使我們早已不再頻繁登錄 QQ,它仍是無數人青春的底色,承載著過去,也見證了即時通信的進化 。
在歐美媒體的緬懷聲中,既有對純真互聯網時代的追憶,也夾雜著對 Skype 母公司微軟的埋怨。
福布斯在悼詞后尖銳地寫道:「它在 22 歲的黃金年華被冷酷奪走,被一位漠然的繼父母無情終結——微軟毫不留情地安樂死了 Skype」
26 歲的 QQ 還能在 00 后中煥發第二春, 為什么 Skype 卻黯淡謝幕,果真是微軟的鍋,還是時代變了 ?
01
Skype 曾經有多牛
Skype 的誕生,曾劃破了通信的舊秩序,不僅重新定義了即時通訊,還分走了傳統電信行業的蛋糕。
2003 年,四個愛沙尼亞程序員因對高昂的跨國話費不滿,合力寫出了這款基于 P2P(點對點)協議的通信工具。
這一協議利用用戶設備作為網絡節點,點對點搭建去中心化的通信系統,大幅降低了通信成本。Skype 的語音編碼技術也遙遙領先,解決了早期互聯網通話常見的延遲和雜音問題,這在寬帶尚未普及的年代堪稱通信革命。
彼時正盛的 MSN、QQ 等聊天軟件只擅長文本聊天,無法提供穩定可靠的視頻通話,Skype 就靠硬技術,給即時通訊市場補上了這塊拼圖。
Skype 的崛起也逼迫對手加速進化。MSN、QQ 都開發了視頻通話,但受限于技術和帶寬,始終難以匹敵 Skype 的流暢體驗。
國際長途電話的收入大幅下滑,也倒逼 AT&T、Verizon 等巨頭開始探索互聯網通信的轉型之路。
2005 年,Skype 的注冊用戶飆升至 1 億,每月活躍用戶超過 4000 萬,全球通話時長累計突破 500 億分鐘。 那時 Skype 誕生僅兩年,便以 26 億美元的價格被 eBay 收購 。
eBay 本想把 Skype 當成買賣家溝通的工具,彼時的淘寶已經用上了旺旺。然而,eBay 的電商基因與 Skype 的通信本質難以完全契合,eBay 把 Skype 想窄了。
在 Web 2.0 時代,Skype 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連接世界的橋梁。
多少筆跨國商業交易,在 Skype 的通話中最終敲定;無數跨國戀情的紐帶,靠 Skype 得以維系;留學生無需昂貴的越洋電話,就能和地球另一端父母溫暖連線。Skype 用傳統運營商 1% 的價格,撥通了全世界的國際長途。
在智能手機尚未問世的年代,Skype 憑借現代技術,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 。
02
微軟的「貪心」
截至 2010 年底,Skype 全球用戶超過 6.6 億,在當時意味:
每 10 個人中就一個是 Skype 用戶 。
Skype 不僅是工具,更是那個時代全球化的象征。
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普及也催生了新的移動通信應用。eBay 最終意識到,Skype 需要一個更懂通信、更有協同效應的歸宿。
當時的科技巨頭微軟,也繼續尋找一個突破口,以彌補其在移動和社交領域的短板,替代掉生命末期的 MSN。
強強聯合下, 2011 年,微軟以 85 億美元全現金收購了風頭正盛的 Skype 。這在當時是微軟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足見其對 Skype 的重視和期待。
事后來看,微軟的算盤打得太響,它不甘心讓巨資白花,想讓 Skype 成為微軟生態的萬金油。這種「什么都想要」的心態,最終毀了 Skype。
當時微軟試圖讓 Skype 成為 Windows 默認通信工具 ,嵌入 Office 辦公套件,融入 Xbox Live 的社交功能,同時還讓 Skype 去做企業級服務,打造成一套強大的統一通信解決方案以對抗思科。
不僅如此,微軟還想讓 Skype 結合 Windows Phone 去挑戰 iPhone 的 Facetime。
然而,設想很美好,技術融不了。
Skype 的核心技術,是其賴以成名的 P2P 架構,在早期互聯網帶寬不足時具有顯著優勢,但到了云端和移動互聯時代,P2P 架構在處理大規模群組、跨設備同步、以及與云服務深度集成時,點對點傳輸的優點反成劣勢。
尤其是在與微軟傳統的「客戶端 - 服務器」架構深度融合時,層出不窮的工程問題拖慢了開發進度,在移動互聯網初期產品快速迭代的風氣下,Skype 始終慢個半拍。
而微軟收購 Skype 的時機,恰逢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應用的爆發期 。WhatsApp、微信、Line 等一批為移動端量身打造的即時通訊應用迅速崛起,這些 Web 3.0 時代的 App 更輕量、更符合移動社交習慣,并且完全免費。
Skype 卻陷入了「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窘境,一邊調整框架和 PC 為主的微軟生態融合,一邊匆忙推出移動客戶端。
Skype 還在帶著桌面時代的思路打造移動端,在用戶體驗、界面設計、產品宣發各個方面飽受詬病,帶著歷史包袱的 Skype 很快被后起之秀甩出了賽道。
2014 年,微軟掌門人交替,納德拉上任后大刀闊斧開始精簡微軟的業務線,幾乎放棄整個移動端業務,聚焦企業與云服務。
此時,技術與產品定位都專注于服務個人的 Skype,逐漸失去存在感。與此同時,企業協作市場也迎來了 Slack 等新興平臺的崛起。
所以哪怕微軟改造后的 Skype for Business 曾一度流行,但微軟仍需一個能夠與微軟生態結合更緊密、設計之初就面向「企業端」的新產品。
納德拉的風格也不似前任 CEO 鮑爾默,他不愿再做補鍋匠。于是微軟決定另起爐灶,基于最新的云架構,推出了全新的統一通信協作平臺—— Microsoft Teams。
Skype 從備受期待的棋子,淪為巨頭邊緣的棄子。在消費者市場,它的用戶份額持續流失,在企業市場,它被 Teams 所取代。
微軟當時有多重用 Skype,如今就有多棄如敝屣 。
2017 年 9 月 7 日,用戶開始注意到一條消息,內容為「Skype for Business 現在已成為 Microsoft Teams」。
那個以顛覆者姿態問世的創新者,那個傳統電信巨頭的挑戰者,那個視頻通話時代的引領者,終究失去了往日的榮光,就這樣被科技巨頭宣告了死緩,直到 5 月 5 日正式執行。
但同樣是被收購,eBay 和微軟與 Skype 都不匹配,為什么 Skype 偏偏死在了微軟手里 ?
因為時代變遷才是 Skype 的真實死因,微軟只是注入了最后一劑的「慢性毒藥」 。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帶寬的極大提升以及編解碼技術的普及,視頻通話本身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術壁壘。它最終被各類應用「管道化」,內嵌到了社交、辦公甚至各種垂直行業的 App 中。Zoom 和 Teams 的成功,正因它們整個產品的定位是商務協作平臺,只把視頻會議當成一大功能點。
當基礎能力不再稀缺時,當「痛點不痛」時,Skype 的價值也消失了。
Skype 也沒有像大洋彼岸的 QQ,成功地將自己轉型為一個更加多元化、更具粘性的平臺,它雖然嘗試加入了聊天、文件傳輸等功能,但其產品基因始終聚焦在「通話」上。
在微信崛起后,QQ 面臨生存壓力時,騰訊選擇對其進行了再定位,讓 QQ 成功在 00 后和特定社群上煥發了第二春 。反觀 Skype 母公司微軟,不斷的戰略搖擺,最終讓 Skype 在巨頭的陰影下迷失了自己的定位,曾經引以為傲的 P2P 技術,反而成為他們轉型、融合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Skype 的故事,是顛覆者被顛覆的縮影,它見證了互聯網通信從文本到視頻、從桌面到移動、從個人通話到團隊協作的演變。像許多偉大的、具有開創精神的產品一樣,Skype 在它的時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了世界。它早已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如今在世人的敬意與感恩中,體面謝幕。
Skype 謝幕了,時代卻未停步,它留給大家的不僅是懷念,還有跨越時代的警示 。
當下的時代屬于 AI,大模型如同當年的視頻通話技術,正處于「技術稀缺」的階段。帶寬技術的發展曾給了 Skype 十年的窗口期,當下依托軟件和云服務起飛的 AI,大模型普惠化的時間大大縮短,留給企業轉型的窗口期也會更短。
當大模型變成「通用能力」后,競爭焦點就將不再是大模型本身,或許要像 Zooms、Teams 的做法一樣,把模型能力放在一個更垂直的場景里,成為核心驅動,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