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我見過不少企業,幾乎把所有力氣都使在了 " 搞業務 " 上。
市場、銷售、產品、研發,恨不得把人分成八瓣兒去跑。結果呢?業務數據上去了,組織卻開始 " 發燒 ",甚至 " 高燒不退 "。
人多了管不過來,效率原地打轉,戰略一拍腦門兒就變,員工士氣低落得像打了霜的茄子……
說明什么?
說明你只盯著了 " 業務增長 " 這把刀,卻忘了磨刀的 " 心法 ",更忘了用刀的人和磨刀的環境。
一個企業,想活得久、活得好,不能只問 " 這事能不能做 ",還得問:" 我們這套組織,真能支撐這樣的做法嗎?"
我通常會帶著企業管理者,反過來問三個問題。這三問,是我這些年幫企業解決組織問題的底層檢視工具。問完,往往原本混沌的癥結就浮出來了。
你的組織,有沒有清晰的秩序?
誰說了算?誰依賴誰?哪些人該負責什么?誰的決策是暢通的?哪里容易卡人、卡流程、出現盲區?
很多組織表面上條理清晰,但真正進入戰斗狀態后,一問全是 " 等老板拍板 "" 項目卡在審批 "" 誰也不愿擔責 "。
這就是結構力的問題:權力分布、權責路徑、決策機制、制衡與協作。不是只畫一張組織架構圖,而是組織能不能正常運行、各司其職、少扯皮、快反饋。
我見過一些公司,項目干著干著,人一多,領導自己把指揮權搶回來,然后整個組織退化成 " 靠老板親自落地每一個任務 "。這不是組織,是人肉齒輪。
沒有結構力,一切管理不過是幻覺??咳瞬胖巍⒖课幕姓?、靠流程規范,都撐不住結構的塌陷。
你的組織,誰還想干?誰被點燃?
我不問你有沒有 KPI、不問績效表打幾分,也不問你年終獎發了多少。我只問一件事:這套組織,有沒有人真心想干活?
有沒有人,是被任務激起斗志的?有沒有人,是看到晉升通道而自我驅動的?有沒有人,是在這家公司感到希望、覺得有奔頭的?
有些老板看起來賞罰分明,但底下人只做表面文章;有些企業年年加薪,結果高薪養出一群佛系隊伍。原因不是激勵機制錯了,而是任務、晉升與情緒氣候三者之間失去了連接。
一個任務能不能點燃人,關鍵在于它有沒有意義感;升遷通道能不能激勵人,關鍵在于它是不是真通的;組織氛圍能不能感染人,關鍵在于它是不是由內而外形成的,而不是用標語和團建強行營造的。
結構是骨架,動力才是血肉和神經。沒有人想干、沒人被點燃,組織再精密也是死的;有動力的人在哪,組織活力就在哪。
你的組織,還能自我成長嗎?還能自我糾錯嗎?
一個組織最危險的,不是外部壓力,而是內部僵化??雌饋盹L平浪靜,實則沒有新鮮血液能融進去,老人開始混日子,制度變成死規則,組織慢慢失去活性,最終被自己人拖垮。
有多少企業是這樣的?——
新人剛來時意氣風發,半年后就學會了 " 別出頭 ";
老員工原本有戰功,慢慢卻成了山頭和阻力;
流程制度年年優化,最后卻把所有人綁死在流程上;
高管會上討論問題,問題卻從來不真正被解決。
這不是誰的錯,這是沒有演化機制的后果。
你有沒有新人真正融入的機制?不是歡迎會那一頓飯,而是能不能在3 個月內完成角色認同、能力接軌與團隊融合。
你有沒有老人的更新機制?不是強行逼退,而是有沒有設計老兵煥新、角色轉換、經驗沉淀的路徑。
你的制度還能不能進化?有沒有能聽見一線聲音、從小問題修正的 " 制度生長能力 "?
結構可以建、動力可以激發,但一個不能自我進化的組織,只能走向衰亡。
這三問,問的是組織的秩序、動能與生命力。
它們看似獨立,其實相互嵌套:沒有結構,就沒有清晰的責任與方向;沒有動力,再清晰的結構也只是空架子;沒有演化,前兩者終將失效。
很多企業不是不知道問題,而是從未用這樣的方式看問題。
我們習慣了業務導向、結果導向,卻很少從組織自身出發,審視它有沒有 " 活著 " 的能力。
組織進化這件事,沒有捷徑,也沒有完美答案,但這三問,是我在無數企業中看到的共性判斷準則。它們不提供標準答案,但提供了思考的起點。
如果你能把這三問答好,你的組織,起碼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