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新知,作者丨櫻木,編輯丨江蘺、九黎
近日,在 36 氪 WAVES 舉辦的大會上,一個有趣的環節引發了人們的熱議:主辦方讓 Kimi 與 Minimax 兩家的投資人進行了對談。
隨著 DeepSeek 的橫空出世,整個中國大模型的牌局已天翻地覆。 行業龍頭的格局,從原來的大模型六小龍,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基模五強。
當六小龍不再是市場的焦點時,安靜很久的 Kimi 和 Minimax 在 前不久 不約而同有了新動作: Kimi 開源了編程模型 Kimi -Dev,它的第一個 Agent Kimi -Researcher 深度研究也開啟小范圍測試。而 Minimax 則開源了首個推理模型 Minimax -M1,并完成連續五天 包含大模型、視頻生成、音頻生成等多個方向的更加 。
而另一邊,Minimax 則似乎想要彌補自身的遺憾,在沒有接入 DeepSeek 之后,繼續發力全方向的布局。
這似乎也意味著,大模型競爭進入下半場之后,更多的變量正在醞釀之中,而從各項評測來看,Kimi 與 Minimax 的新產品,似乎都有著不錯的效果。
在沒等來 R2 之后的緩沖期,六小龍中的代表們,正在試圖攜帶著各自的大招,開啟下半場。而從報道來看,無論是頻繁與 DeepSeek 撞論文的 Kimi,還是曾經和 DeepSeek 賭同一個技術路徑的 Minimax,似乎都帶著一絲不甘心。
而 在大廠 先后加入 大模型賽道 后 ,六小龍中, Kimi 和 Minimax 正試圖 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競爭的模式正在發生改變,而 在泡沫消散之后,越來越懂經營的六小龍們,也在期待著下一個周期的開始 。
Kimi 和 Minimax 接連放大招
" 一年前,就是比投放、比用戶,現在則回到技術前沿,回到強認知,我相信反而更適合以技術大牛為核心的創業團隊。因為比投放,其實是大廠的機會,所以我覺得他們狀態還挺好的。 " 在這次對談上,真格基金合伙人戴雨森在談到 Kimi 與 Minimax 時如是說。
正如其所言, 近日,相較于在教育、醫療等垂類應用場景中爭奪的大廠,Kimi 與 Minimax 似乎更希望在基礎技術上展現自身的底色。
6 月 20 日,Kimi 官方發布消息, Kimi -Researcher(深度研究) ,開始小范圍灰度測試。 據官方消息透露, 模型即 Agent, Kimi -Researcher 是基于端到端自主強化學習(end-to-end agentic RL)技術訓練的新一代 Agent 模型,也是一個專為深度研究任務而生的 Agent 產品。
做為內測用戶,可以看到的是,Kimi 這次試圖去打造的就是 " 高實用性 " 以及 " 靠譜 " 的產品。
按照官方的數據, 每個任務平均進行 23 步推理,自主梳理并解決需求 , 平均規劃 74 個關鍵詞,找到 206 個網址,由模型判斷并篩選出信息質量最高的前 3.2% 內容,剔除冗余、低質信息 。 報告的平均長度在萬字以上 , 平均引用約 26 個高質量、可溯源的信源 。
很明顯,Kimi 此次直指需要低幻覺類的垂類賽道。從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反饋來看,論文黨、甚至如金融、法律等高頻需要深度探索的方向,都對 Kimi-researcher 有著不錯的評價。
與此同時,Minimax 也用全新的模型在展示自身的肌肉。根據極客公園報道, 作為推理模型, Minimax -M1 在長上下文理解能力上,是目前包括所有閉源和開源模型在內,能力全球前二的模型,且在訓練和推理成本上 有 極高的性價比。
M1 仍然延續著 MoE 架構,而在注意力機制上和強化學習算法上的創新讓 M1 鮮明 地 區別于其他推理模型。模型總參數達到 4560 億參數,原生支持 100 萬 token 的上下文長度輸入,以及目前所有模型中最長的 80ktoken 的輸出長度。
在 專業上下文能力的測評 中,M1 的表現遠超包括 DeepSeek -R1-0528 和 Qwen3-235B 在內的所有開源模型,甚至超越 OpenAI o3 和 Claude 4 Opus,僅小幅落后 SOTA 的 Gemini 2.5 Pro。
實用性超強的 agent,能力出眾的大模型,Kimi 和 Minimax 試圖開啟的是一場全方位的競速,而從更深層次上來看,兩家公司更希望表達的則是,打破大眾對于大模型賽道的固有心智。
渴望一場DeepSeek 式的勝利
相較于 DeepSeek 的光芒萬丈,不得不說,此刻回頭來看,Kimi 與 Minimax 是兩家曾充滿遺憾的公司。
楊植麟 清華出身, 同時在 卡內基梅隆大學(CMU)語言技術研究所(LTI)讀博,導師是蘋果 AI 負責人 Ruslan Salakhutdinov 和 Google AI 首席科學家 William W. Cohen,這樣的學術背景,在技術可信度上遠超普通創業者。
而且他 在 循環智能 等方面的創業經歷 ,已經在企業級 AI 落地方面證明過自己。這 更能 讓資本相信,這個人不只是懂技術,還會做生意。 高頻快速的融資,讓其估值迅速爬升。
技術背景,管理經驗,同時具有大量子彈,這讓楊植麟成為前 DeepSeek 時代的明星。
更重要的是, Kimi 的第一仗還打的漂亮, 把長文本技術提升到了 " 中國 AGI 突破口 " 的高度,精準匹配了資本對 其的期待。
但不可否定的是, DeepSeek 的爆火,一定程度上掩蓋了 Kimi 的部分聲量。
不過,即便是到當下,仍然可以看出,Kimi 在技術實力上,仍然不遜于 DeepSeek。在基礎研究環節, 2 月 18 日, DeepSeek 和月之暗面幾乎同時發布了他們各自最新的論文,而主題直接「撞車」—— 都是挑戰 Transformer 架構最核心的注意力機制,讓它能更高效的處理更長的上下文。而更有趣的是,兩家公司的技術派明星創始人的名字 , 出現在各自的論文和技術報告里。
而在近日,兩者撞車的事件又頻頻發生。在法律、醫療等方向招聘上的相似,潛移默化的讓外界覺得,似乎 Kimi 仍然是能與 DeepSeek 并駕齊驅的存在。
而另一邊 Minimax 的遺憾,則來的更為直接。在媒體的報道中,Minimax 其實更早的啟用了與 DeepSeek 相同的技術路線。 2023 年下半年,大部分國內大模型廠商還在繼續迭代稠密模型(dense model)之際, Minimax 創始人兼 CEO 閆俊杰就把 80% 以上的研發和算力資源 , 投到了一件不確定的事情上—— MoE(Mixture of Experts 混合專家模型)。
2024 年 1 月, Minimax 上線的 abab6,成為國內首個 MoE 大模型。此后,MoE 架構徹底取代稠密架構,成了大模型領域技術迭代的新方向, 而 年初爆火出圈的 DeepSeek , 應用的正是 MoE。 雖然無法一概而論的將兩者在此維度上進行比較,但可以驗證的卻是兩者間肉眼可見的落差。
而從這個維度上來看,沒有被大廠打敗,而是被 DeepSeek 超越,也讓兩家在下一個周期即 agent 的爭奪中,渴望著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翻身仗。
正如戴雨森所言 " 我們不是因為大模型投資 Kimi ,而是投資團隊。現在是技術革命的早期,他們仍然是擁有中國最優秀團隊的 AI 創業公司之一,以及擁有最多資源的 AI 創業公司之一。 如果我們相信 AI 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你有最好的團隊,又有最多資源,仍然能夠做出很多有意思的事來。 " 而 AI 的下半場,是否仍會按照當下大廠主導,DeepSeek 重點突破的模式演繹,似乎仍然是一道謎題。
AI 公司的生存邏輯正在重構
進入 6 月,AI 圈似乎達到了比以往更為熱鬧的情景。羅永浩數字人直播帶貨拿下天量成交,夸克與元寶在高考報志愿競逐,同時,豆包上線了 AI 播客功能,美團高層點了第一杯 AI 外賣咖啡,AI 的想象力與應用正在不斷加速地滲透至生活的各個角落。
這一切的快速演變,似乎讓人看到了紅杉 AI 峰會中所提到的, 下一輪 AI,賣的不是工具,而是收益。
但與此同時,對于 agent 未來演變的辯論也在持續。拾象 CEO 李廣密曾坦言 Agent 與當前模型能力的匹配程度。 他認為, 今天 Agent 80% 的能力依賴于模型這個引擎。比如,GPT 到了 3.5,多輪對話的通用范式出現了,Chatbot 這種產品形態就行得通了。Cursor 的崛起也是因為模型發展到了 Claude 3.5 的水平,它的代碼補全能力才得以成立。
而 AI Research Lead 鐘凱祺 則認為:通用 Agent 的需求基本上就是信息檢索和輕度代碼編寫這兩類,而 GPT-4o 已經完成得非常好了。因此,通用 Agent 市場基本上是大模型公司的主戰場,創業公司很難僅僅通過服務于通用需求來做大。而創業公司基本都聚焦在垂直(Vertical)領域。
回到本文的主角: 當 Kimi 用深度研究 Agent 叩開垂類專業場景的大門,當 Minimax 以推理模型 M1 刷新開源能力邊界, 兩家公司的每一步動作都在印證同一個事實:大模型競爭早已超越 " 參數比拼 " 的初級階段,進入到 " 心智占領 " 的核心戰場。
DeepSeek 的崛起證明,在大廠與創業公司的博弈中,技術突破與市場定位的精準耦合,足以重塑行業認知 —— 而這正是 Kimi 與 Minimax 此刻最迫切的目標。
從技術路徑看, Kimi 押注 " 垂直 Agent",試圖用 " 深度研究 " 的專業標簽切割出差異化賽道; Minimax 則 試圖用 線性注意力機制 打出差異化 ,通過多模態能力構建全場景滲透的想象空間。兩者的策略差異,本質是對 "AI 下半場生存法則 " 的不同解讀:前者選擇在大廠尚未重兵布防的垂類扎根,用 " 高實用性 " 對抗大廠的流量優勢;后者則延續 " 全棧布局 " 的野心,試圖以技術性價比彌補生態短板。
但這場爭奪的關鍵,或許正如戴雨森所言—— " 投資團隊而非模型 "。當 DeepSeek 用技術敘事改寫資本邏輯, Kimi 與 Minimax 的核心競爭力,仍在于創始團隊對技術趨勢的預判能力(如楊植麟對長文本技術的堅持、閆俊杰對 MoE 架構的提前布局)。在大廠憑借資源優勢加速內卷的當下,創業公司的破局點從來不是 " 硬碰硬 ",而是像 DeepSeek 那樣,在某個技術維度建立不可替代的認知優勢,進而占領用戶心智。
如今的 AI 下半場,既是技術落地的 " 馬拉松 ",也是心智認知的 " 閃電戰 "。 Kimi 與 Minimax 的每一次開源、每一個 Agent 的迭代,都是在為 " 下一個 DeepSeek " 的敘事加碼。而當行業泡沫逐漸消散,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或許正是那些既能在技術深水區扎根,又能在用戶心智中刻下獨特標簽的團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
字母榜,《閆俊杰不甘心》
字母榜,《minimax 的好日子來了?》
王智遠,《 Kimi 還能找到月之亮面嗎? 》
鳳凰網財經,《 Kimi 和 DeepSeek 又撞車? 》
暗涌,《 一年后,當 Kimi 和 MiniMax 投資人再坐到一起 》
極客公園,《 巨頭博弈下,Agent 的機會和價值究竟在哪里? 》
36 氪,《 開源還要 IPO?MiniMax 不想被遺忘在這個夏天 》
月之暗面,《 模型即 Agent,Kimi-Researcher(深度研究)開啟內測 》
極客公園,《 MiniMax-M1 登場,MiniMax 再次證明自己是一家模型驅動的 AI 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