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 WAVE,作者|謝澤鋒,編輯|楊旭然
"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唐代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中的感嘆,不知不覺已經延續了超過千年,直至 2025 年的今天。
2500 多年前,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鑿邗溝,為千年運河鏟下第一鍬;此后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奠定了其連接南北的大通道地位,唐、宋、元各朝也都進行了疏浚和維護,最終形成了今日的京杭大運河。
由于價格低廉,運輸貨物量大,水運都是極為重要的運輸方式。千年來,大運河一直潤澤著其流經的地區和百姓。如今,這條貫通南北大動脈的作用和價值并未衰減。隨著中國高層對內陸航運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其在中國經濟史上的地位還在不斷上升。
國內大循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大背景下,完善內陸航運變得更加關鍵。整個中國降水規模的持續增長,也在為內陸航運提供著便利的自然條件。
6 月下旬,交通運輸部明確表示,要全面推進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推動內河航運基礎設施 " 硬聯通 " 和運輸服務的 " 軟提升 "。
很多省都已經開始大規模挖掘運河,再加上星羅棋布的內陸港口樞紐以及強大的造船能力,我國全球最強內河航運國家的地位,已經變得更加穩固。
01 低估
1869 年,蘇伊士運河開通,歐洲和亞洲的航程至少縮短 7000 公里,時至今日,仍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線之一。
如果比較工程規模和運河長度,這兩個全球海運至關重要的運河,在公元 605 年開挖的隋朝大運河面前,都顯得太小了。這條全長 2700 公里,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連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五大水系,是貫通南北的水運大動脈。
大運河不僅有助于中國進行大規模的跨區域貨物運輸,也造就了沿河城市如揚州、杭州等地的經濟和文化繁榮,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奇跡。李約瑟在《中華科學文明史》中驚嘆這一創舉 " 如此大膽 " ——在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的國度里,有了這么一條南北流向的人工河。
千年以來,大運河一直穩居世界內河貨運量首位。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大運河年貨運量高達 8 億噸,仍是世界上運輸量最大的運河,全球所有河道座次也高居第三,僅次于長江和珠江。
航運衍生出的強大經濟效應不容小覷。憑借身處長江干流和大運河交匯處,蘇州港一個內河港口,硬生生把集裝箱吞吐量干到 1000 萬 TEU,貨物吞吐量突破 6 億噸,在全世界都能排在第 18 名,比紐約港、漢堡等國際知名大港還要高。
濟寧本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以煤礦、稀土馳名。如今這座資源城市正面臨轉型發展的關鍵節點,僅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旗下就有 1 萬多煤礦職工,隨著資源開采逐步枯竭,濟寧亟需尋找新動能。
02 重振
縱觀古今中外,內河水域都是一國經濟強盛的重要基石。
長江、黃河創造了華夏文明,密西西比河、五大湖 - 圣勞倫斯河造就了美國的 " 鋼鐵走廊 " 和 " 化工走廊 ",多瑙河、萊茵河促進了歐洲的經濟一體化。
而相比歐美,我國內河航運稟賦還要更加優越。全球 9 大航運內河,我國獨占 4 條,長江的運輸能力更是斷崖式領先。其干線貨運量近 20 年增長了約 30 多億噸,2023 年長江干流及支流總貨運量高達 64.5 億噸。
2023 年全球海運貿易量為 122.92 億噸。也就是說,一條長江就媲美了半個全球海運。
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三級及以上的航道里程達到 1.6 萬公里,比 2012 年增長了 62%,內河億噸大港 23 個,是 2012 年的 2.3 倍;內河貨運量 49.5 億噸,是 2012 年的 2.2 倍。
去年,載重達到 3 萬噸級的重載列車在朔黃鐵路啟動,創造了我國鐵路貨運載重量新紀錄。然而長江上的靈便型運輸船很輕松就能干到 5 萬噸。而且,長江、京杭大運河的投資建設幾乎可以忽略,大運河更是相當于 8 條鐵路的運力。
社會物流總成本在 GDP 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商品流通效率的關鍵指標。2024 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 GDP 的比值為 14.1%,已降至 2006 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
到 2024 年底,全國鐵路里程 16.2 萬公里,高鐵 4.8 萬公里;公路里程 549.04 萬公里,高速公路 19.07 萬公里;內河航道(通航)12.87 萬公里,內河里程僅有公路的 2.3%,鐵路的 80% 左右。
現代物流體系是一套完整的拼圖,公路、鐵路、水運、海運、空運、管道各司其職,各有戰場。公路運輸如同毛細血管,覆蓋面廣,深入終端,而航運主要針對大宗商品的集中運輸。
而目前我國交通運輸的系統性問題,是較多依賴公路和鐵路。因此,我國一直在推動運輸方式的轉變,努力將公路長途運輸轉到鐵路和水路上來。
03 煥新
從沿海省市到中南地區,從西南區域到中原腹地,當前多個省市都在開挖運河:
安徽投下 950 億建設江淮運河,已在前年通航;廣西砸 727 億元建設平陸運河,計劃在明年建成;湖北計劃砸 748 億,興建荊漢運河,給長江來個 " 截彎取直 ";內陸省份河南砸下 1416 億,籌劃 47 個內河水運項目,以形成 " 一縱三橫九支 " 航道網,夯實中部大樞紐的地位;湖南斥資 1500 億,要打通 " 現代版靈渠 " 湘桂運河,連接長江珠江;造價最高的就是贛浙粵運河,建設需要耗資 3200 億元,以實現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歷史性通航。
其中浙贛粵運河的構思已經橫跨 600 年,從明代解縉首倡,到孫中山《建國方略》中的構想,再到 1980 年代反復論證,始終未能落地。
建國后,江西省交通廳每一次的水運網規劃中,都提出了開挖贛粵運河。這條運河的重大意義不僅是建成后長度(約 1988 公里)超過京杭大運河,創世界之最,更重要的是打破長江和珠江經濟帶之間始終無法聯通的割裂歷史。
這種割裂的最典型案例就是,一艘貨輪要從武漢駛向廣州,必須經上海繞行外海,多走 1200 公里,貨物還需在上海或廣州港口反復裝卸,徒增成本。
浙贛粵運河通航后,貨輪可由海上航行變為內河航行,縮短千里航程,降低運輸成本,還可降低長江干線通航密度,使長江航行更加安全。
對于其 60% 航線位于一省的江西來說,更是 " 逆天改命 "。長期以來,江西處境尷尬,在網絡上被戲稱為 " 阿卡林省 ",甚至出現 " 環江西萬億俱樂部 "、" 環江西高鐵圈 " 等網絡梗。對于浙贛粵運河,江西心馳已久。未來順利開通之后,其稀土、鎢礦等資源可直達珠三角、長三角,實現從 " 阿卡林省 " 的窘境到航運樞紐的蛻變。
廣西的情況也類似。雖然南臨北部灣,但作為西部唯一一個沿海省份,廣西卻活得像在 " 內陸 "。由于區內山巒眾多,廣西境內的西江,沒有向南流入北部灣,而是向東注入珠江口。
過往,廣西內陸城市出海只能借道廣州港,平陸運河開通后,廣西將真正擁有出海口,加上湘桂運河,可聯通湖南,使其實現 " 北上長江、南下珠江 " 的雙通道。
開建新運河是打通全新的經濟命脈,疏浚優化、破除現有運河的堵點,也同樣重要。
2022 年 6 月 24 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舉行京冀游船通航儀式,京冀段全線 62 公里實現互聯互通試驗性通航。今年,京杭大運河第四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
此外,多年來我國對長江等流域持續不斷地疏浚優化,在內河航運推動集裝箱班輪式運作,加上智能化系統的加持,老舊船舶更替,目前已有超 1000 艘新能源內河船舶在運營。
內河航運的全新局面正在逐步形成,通波千年的大運河,正在逐漸煥新。
04 寫在最后
16 世紀,歐洲航海技術突飛猛進,西葡兩國開啟全球擴張;17 世紀的荷蘭,因在海洋貿易中扮演主要角色,被稱為 " 海上馬車夫 ",此后有 " 日不落帝國 " 之稱的英國又稱雄世界。
航運的價值可想而知,但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人們重視的都是橫跨大洋大洲的海運,對于內河航運的價值和意義認知不足。
內河航運在近現代的經濟發展中同樣起到關鍵作用。如歐洲萊茵河以 1320 公里,僅為長江 1/6 的長度,創造了 2 億多噸 / 年的貨運量,占德國內河運輸的 80%,占歐洲內河貨運總量的三分之一。
當前,我國航道總里程 12.87 萬公里全球第一,但其中千噸級航道占比僅 11.6%,遠低于美國(61%)和德國(68%)。可以說,這就是常年低估內河航運價值所導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