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份成績單仍然引來了不少質疑,原因是前 4 個月里,上汽通用五菱貢獻的銷量高達 38.14%,這意味著上汽每賣出 10 輛車,就有 4 輛是售價區間在 5 萬 -10 萬元的五菱宏光 MINIEV 等 " 買菜神車 ",且這個數字有不斷走高的趨勢。
依賴低利潤微型電動車支撐銷量規模的同時,核心合資品牌銷量仍然在持續收縮。4 月,被稱為上汽 " 利潤奶牛 " 的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表現并不樂觀,上汽大眾銷量同比下滑 10.31%,上汽通用銷量同比下滑 15.29%。
實際上,合資品牌銷量下滑、新能源轉型滯后的問題困擾上汽已久,2024 年長期占據國內銷量榜首的上汽集團被比亞迪擠下神壇。
銷量承壓,體現在財報上的數字也不好看。2024 年,上汽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為 6275.90 億元,同比下滑 15.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16.66 億元,同比下滑 88.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 -54.09 億元,同比下滑 153.85%。合資企業中,上汽大眾實現利潤 47.4 億元,上汽通用虧損 266.88 億元。
進入 2025 年,情況稍有好轉,一季度營業總收入為 1408.6 億元,同比下降 1.55%;凈利潤為 30.23 億元,同比增長 11.4%。整車批售 94.5 萬輛,同比增加 13.3%。
銷量上漲,利潤改善意味著自去年以來上汽以大力度持續對企業進行自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從銷量構成及利潤表現來看,這些動作尚不足以對沖傳統業務衰退帶來的結構性風險,改革成效暫未觸及經營質量的實質改善。
上汽還遠遠未到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刻。
改革進入關鍵節點
合資模式在電動化時代的突然 " 失靈 " 的確讓上汽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彷徨和無措,但從去年七月領導班子變更,王曉秋成為董事長,賈健旭擔任總裁之后,上汽其實算得上轉型動作比較快,也是態度比較堅決的 " 國家隊 "。
對內,王曉秋、賈健旭組合以內部組織架構調整撕開轉型突破口,改革的深度與力度都超出了外界預期。
自二者上任開始,上汽所屬企業對管理層進行密集換防。包括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車、華域汽車等,這一系列變動涉及研發、銷售、管理等多個關鍵領域,幾乎將旗下所屬企業的管理層換了個遍。力圖通過大規模人事調整和組織架構優化,積極推動干部年輕化、專業化,將有能力的中高層干部提拔至關鍵崗位。
以上汽的體制特點來說,做到這一點并不輕松,龐大的燃油車基盤、復雜的組織架構,以及合資時代形成的產業鏈慣性,既象征著歷史積淀的資本,也意味著船大難掉頭,但新一任高管層的態度非常堅決,王賈組合在多個場合屢次表達改革的決心。在前不久的上汽之夜活動上,賈健旭再次強調:雞蛋由外打破是食物,由內打破是生命,上汽的變革必須始于內核。
和人事調整同步進行的是業務架構的調整。2024 年 10 月,上汽乘用車旗下的榮威、飛凡合并。三個月后,上汽集團將旗下上汽乘用車(含榮威、名爵)、上汽國際、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零束科技及海外出行等 5 個業務單元整合組建成一個 " 大乘用車板塊 ",并成立執行管理委員會。
賈健旭親自擔任上汽大乘用車執管會主席,主導大乘用車的變革,并將集中集團的所有資源,全力支持發展大乘用車板塊。
這期間,上汽還與大眾在上海簽署了延長合資協議,上汽奧迪推出 AUDI 品牌,中國車企首次以技術輸出方身份,參與全球豪華車標準制定。
但更多的精力,上汽還是放在了發展自主品牌上面。王賈組合上臺,特別是進入 2025 年以來,上汽的改革主線已經越來越清晰。
一個重點是不做簡單跟隨者,重點領域提前布局," 在友商發展軌跡的延長線上等他 "。以能源策略為例,上汽選擇 " 跳躍式布局 ",推動半固態電池逐步走向固態電池。4 月 10 日,賈健旭在上汽之夜現場表示,上汽新一代固態電池將于今年底在全新 MG4 上量產應用;2027 年,上汽首款全固態電池 " 光啟電池 " 將落地。
另一個則是以自身體量積極推動對外合作,迅速而多元地推進智能化。同樣是在 " 上汽之夜 ",上汽廣發英雄帖,包括地平線、卓馭、鴻蒙智行、Momenta、火山等在內的國內智能化頂級合作伙伴悉數亮相,宣布與上汽共同構建起可兼容的全棧式架構,覆蓋從 L2 到 L4 級的智駕系統。
其中上汽榮威、MG 品牌以及上汽大眾已經與地平線達成合作,并且廣泛搭載;卓馭與上汽通用五菱合作密切,上海車展期間也帶來多款搭載卓馭方案的車型;搭載華為乾崑智駕技術的奧迪 A5L Sportback 艷驚四座;Momenta 方案已在上汽智己實現落地。
這一系列動作獲得了業內的普遍認可,在產業變革的關鍵窗口期,上汽所具備的傳統車企供應鏈管理能力和規模成本優勢,新能源時代仍可轉化為技術突圍的支點,不過這些轉變的成果需要較長的驗證時間。
比起以上這些,與華為的合作要更受當下關注。
合資式微,押注華為
4 月 16 日,在上海舉辦的鴻蒙智行發布會上,華為與上汽集團正式發布 "SAIC 尚界 " 品牌,定位面向主流市場,首期投入 60 億元,打造超 5000 人尚界團隊,以及專屬超級工廠。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余承東表示:" 尚界品牌的首款車型將于 2025 年秋季上市。" 賈健旭也表示," 我們上汽躬身入局,一定會拿出最好的資源,支持尚界成功。"
對于上汽來說,尚界是其新能源轉型中的關鍵一步。早在 3 年前,時任董事長陳虹曾以 " 車企必須掌控靈魂 " 的宣言,旗幟鮮明地拒絕智能駕駛整體解決方案外包。但時移世易,上汽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有接近上汽的人士告訴和訊商業,此次尚界不僅全程由華為主導,其車型設計、智駕方案、官方定價、門店銷售等,均由華為負責??梢哉f,在這次合作中上汽更多承擔了組裝生產的角色。
尚界是鴻蒙智行首次將價格帶下探至 17 萬 -25 萬元區間,瞄準的是年輕消費群體和更有銷量空間的大眾市場,在合資銷量下滑、自主品牌銷量低迷的經營壓力之下,上汽迫切的需要這款車型來沖銷量。
一方面,合資板塊的勢弱已經嚴重影響上汽的業績與利潤表現。2024 年年報顯示,除智己汽車、上汽正大兩家子公司外,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集團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車有限公司、捷仕達名爵汽車印度有限公司,這 7 家子公司汽車銷量均同比下滑。
其中上汽通用銷量下跌幅度最大,全年賣車 43.5 萬臺,同比下滑 56.54%,相較前一年少賣 61.5 萬臺。而同樣作為 " 利潤奶牛 " 的合資品牌上汽大眾,全年銷量為 114.8 萬臺,同比下跌 4.56%,相較前一年少賣 6.7 萬臺,這兩大品牌加起來就比去年少賣 68 萬臺。
另一方面,上汽的新能源自主品牌智己,雖然銷量在逐漸上升,但基數太低,仍然扛不起大旗。
成立至今,智己汽車的銷量始終 " 不溫不火 "。數據顯示,2022 年全年智己汽車累計銷量僅為 5000 輛;2023 年全年累計銷售 38253 臺,2024 年全年銷售 65505 臺。已經連續兩年未完成銷量目標,尤其是 2024 年,僅完成了最低目標的一半。
2025 年,智己汽車定下的銷量目標是 10 萬輛。但第一季度的成績卻不盡人意—— 2025 年第一季度,智己汽車銷量僅有 7035 輛,同比減少 29.66%,作為上汽 " 一號工程 ",這個成績并不算出色,這或許也是上汽選擇押注華為的原因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華為的合作的確是部分車企的破局路徑,卻絕非一劑普適良方。
對于上汽來說,與華為的戰略協同雖為自身的轉型提供了新動能,但其本質屬于戰術性資源整合,無法替代企業內生能力的構建。
換句話說,新能源時代,那些深水區的技術攻堅,才是決定車企能否穿越周期的根本性籌碼。而這些,上汽需要自己來完成。
(責任編輯:徐帥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