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羅畢先令付款,廣州人民幣發貨,全程不見美元——一種不依賴官方金融通道、繞過美元體系的人民幣支付鏈,正在非洲部分貿易市場加速生長。
《南華早報》報道顯示,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及尼日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的貿易商,正通過本地物流公司建立起" 非正式人民幣支付網絡 ",以本幣結算方式與中國供應商進行貿易。
這一模式的興起,正逐步改變中非之間以美元為主的傳統支付格局。
在內羅畢的伊斯特利商業區,商人們已習慣繞開外匯渠道。
" 我只需確定想購買的商品,然后在內羅畢付款給代理商,他們在廣州也有辦事處," 經營日用品貿易的安妮 · 科蒙托表示。完成付款后,貨物會從廣州或義烏發出,最終運抵肯尼亞。
在這一體系中,當地物流公司同時扮演匯兌中介和清關運輸的角色。商戶用肯尼亞先令或奈拉等本地貨幣支付,物流公司則通過自有資金池調配人民幣完成對華支付。
與肯尼亞類似,作為中國在非洲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尼日利亞也逐步形成了類似的人民幣結算模式。
2024 年,尼日利亞自中國進口規模總額達 1374 億元人民幣,對華出口 217 億元。隨著進出口長期逆差的擴大,市場對人民幣流動性的需求也在同步上升。
為穩定跨境支付,兩國已于去年 12 月續簽了總額為 150 億元人民幣(折合約 32800 億奈拉)的貨幣互換協議,有效期三年。
與此同時,尼日利亞 - 中國戰略伙伴關系總干事特格貝上月透露,尼日利亞正與中方推進數字人民幣合作協議,未來將可實現奈拉直接兌換人民幣。
他指出,這將有助于減輕尼日利亞對美元的依賴,并加強與中國的長期金融協作。
除了企業實踐和政策安排的雙輪驅動,國際環境的變化也在間接推升人民幣在中非貿易中的使用。
自美國推出 " 對等關稅 " 政策后,全球貿易摩擦升溫。長期美債市場隨即出現異動,30 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暴漲超過 50 個基點,創近期新高。
有專家認為市場對美國資產的信心持續下滑,美元在國際儲備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正在動搖,未來各國央行減持美債或成為長期趨勢。
在此背景下,各國紛紛探索美元替代方案,推進支付體系多元化,以減少單一貨幣體系帶來的風險。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非事務研究員 John Johnston 認為:" 這類非正式支付網絡能實現快速清算,并降低傳統跨境支付中匯率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睿納新國際分析師埃古亦表示,該模式具備區域外溢性,"或將被復制至其他非洲國家甚至新興市場 "。
盡管目前這些 " 非官方 " 人民幣支付路徑尚未納入正規金融體系,但其高效、靈活的特征,正在填補美元渠道收緊后中非貿易融資的現實缺口,也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在 " 南南合作 " 路徑上的一種市場化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