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usfugitt: 幾個高校工作的同學都感覺到,課堂學習對學生已經沒有太多吸引力了。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讀書的性價比變低了,文憑只是求職的最低條件。二是對學校能教給你什么的困惑。
可能學校不會教的 unspoken rules 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可惜,你在學校聽不到別的建議,因為在此間的很多人,也沒有嘗試過別的可能。很多老師自己的人生經歷單一,只是從一所學校到另一所學校,甚至在同一學校同一院系干到退休。有的老師因為畢業早,對現在的求職困難程度一無所知,有的只有一種天真的樂觀,相對的穩定和高薪又強化這種樂觀。有的老師對學生考證和實習只知阻撓。對于想進業界的博士生,最常見的天真說辭莫過于反復強調獨立研究重要,文章不重要可以畢業了慢慢弄。學校也不會教你怎么找工作,就業中心的人,也大概率都是某某家的親眷,自己也沒有怎么找過工作,指導可能也就是念念 ppt。
由于讀好書和就好業之間的因果關系變弱,讀好書便不再具有吸引力。
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滿了對成功的羨慕,對失敗的焦慮和鄙夷。半是對滑落的恐懼,半是對未知道路的茫然。畢竟,隨大流的生活令人安心。不過就是以前講求科考,現在講求上岸。只要有一種經濟上和社會地位上占優的生活,大家便向往之,并奉之為圭臬。有趣的是,這種規訓和對失敗 ( 確切的說,是不滿足主流的期待 ) 的羞辱,從中小學時對優績的不啻褒獎就開始了。
總的來說,在學校學的東西再高雅精妙,最后還是得面臨畢業后的種種現實。成年人的脆弱性在于,你和不體面的生活之間,可能就差了一個壞運氣,或者一份工作 ( 甚至幾個 paycheck ) 而已。但很可惜,學校教育很多時候只是抬高了你對生活的期待,它兌現不了它曾經許諾或者你以為它許諾的那個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