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榮耀發的 " 滿血 " 折疊屏旗艦 Magic V5,大家都已經看到了。
各種 " 滿血 " 配置,輕薄和電池容量兩項參數也做到了目前行業的頂尖水平,折疊屏的輕薄和產品力,果然還是要榮耀這個品牌來定義。
簡單的上手我們已經做了,可以翻看往期的內容,它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足夠輕薄、配置齊全,各方面的基礎表現不弱于傳統直板機,還附帶可折疊大屏的屬性。折疊屏旗艦的影像能力做到什么樣的水平、和影像旗艦還有多大的差距,以及羅巍說的端云協同 AI 圖片處理能否讓折疊屏的影像媲美 " 超大杯 ",可能是大家更為關心的。
一方面,折疊屏旗艦的影像硬件已經很多代沒有大幅進步,各家的影像規格幾乎拉不開太大差距,理論上趨于穩定。另一方面是,市場對于手機影像的需求并不低,折疊屏價位高,消費群體不一定會接受某些能力比直板旗艦低,影像這塊硬骨頭,折疊屏還是要拿下來。
這次小雷趁著去新疆參加活動的機會,把榮耀 Magic V5 帶了過去,專門體驗了一下它的影像系統,借著這款手機,和大家討論一下折疊屏影像的終點在哪,媲美 " 超大杯 " 旗艦的方向是對的嗎?
為了輕和薄,硬件取舍已然成為折疊屏旗艦的一種 " 風景線 "," 閹割 " 說得有些過分,這畢竟是折疊屏手機這個品類的本色,從品類誕生發展至今,影像硬件的優先級一直都是低于影像旗艦的。簡單再過一下榮耀 Magic V5 的影像配置,是很常見的三攝組合,主攝和超廣角均為 5000 萬像素,其中主攝傳感器面積為 1/1.56 英寸。
長焦鏡頭的傳感器,官方并未公開具體型號,結合傳感器面積(1/2 英寸)和像素量(6400 萬)來看,有可能是旗艦手機上越來越少見的 OV64B,原生焦段為 70mm,還支持長焦微距。
這顆傳感器曾是旗艦手機的 " 常客 ",畫質好、成本低,被很多入門直板旗艦采用,但這幾乎是折疊屏旗艦里最好的硬件規格之一。榮耀是最早一批在旗艦手機上搭載 OV64B 長焦的廠商,如 Magic3 至臻版,大底 + 高像素的思路在那時已經顯現。
在說成像之前,讓小雷有些欣喜的是相機系統的交互,比如點擊默認倍率可以切換鏡頭的其它標準焦段,小米、OPPO、vivo 等主流品牌都有在做,是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設計。
去新疆出差的這幾天時間里,長焦是小雷用得最多的鏡頭。比如在飛機上,小雷特地選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可以從高空拍到祁連山脈復雜多變的地形構造。70mm 長焦的作用,就是盡量把山脈的造型拍全,把表面的細節 " 拉近 "。從 " 拍得到 " 的角度去看,榮耀 Magic V5 的長焦足以拍到山脈表面的紋路和細節,有種 "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 的畫面沖擊感。
同樣在這一航線上拍到的雪山頂也維持這樣的結論,雖說因為飛機上沒有網絡(用不了端云協同)和數字裁切的影響,放大看會有銳化處理的痕跡,不過雪山表面因沖積形成的堆疊紋理還是保留了下來。
小雷用這個設置拍的照片給身邊的同事看了一下,都覺得 Magic V5 拍得還不錯,不過解析力層面,這顆大底高像素傳感器的畫質優勢還沒被完全激發出來,計算痕跡略重,雷科技認為硬件本身的能力還是足夠的,不需要介入過多計算去拉高銳度。
至于影像玩法,有點遺憾的是,榮耀 Magic V5 的影像功能和目前的旗艦序列保持一致,還是比較純粹的攝影取向,玩法暫時沒有什么新鮮的花活,就是基于折疊屏的支架形態做了一個特殊的 UI 優化,上方顯示預覽窗,下方顯示最新拍攝的照片。
為什么折疊屏旗艦需要強調影像?
傳統大折疊手機絕大多數都面向高端市場,價格貴,高端用戶又十分看重手機的攝影能力,尤其是長焦。換言之,市場對折疊屏影像的預期并不低,但折疊屏旗艦的硬件就擺在那,長焦要更高水平,唯有 " 上點科技 "。
如今各家的超長焦段都有 AI 大模型支持,算下來之后,數字變焦的照片可用度會變高。
論 AI 影像,榮耀手機一定是站得比較靠前的那一位,主打的端云協同 AI 計算方案,就比很多常見的端側 AI 大模型計算更加激進。簡單點去理解,相當于你拍攝的照片不僅在手機本地優化,還會聯網,讓網上的 AI 大模型參與到圖片優化里,做到更清晰的效果。
還有個好處是,云端計算會實時升級,相機成像優化不必等到系統 OTA 升級之后。
但端云 AI 處理并不會默認開啟,每次高倍率變焦之后都需要等待系統激活和手動打開,如果可以在相機設置里提供一個開關選擇,應該會方便不少。
這個環節聚焦 Magic V5 的端云 AI 處理能力究竟能給折疊屏的超長焦端帶來多少增益,云端 AI 加持之后,折疊屏的影像能媲美 " 超大杯 " 嗎?
先跟 Magic V5 自己對比,激活 AI 長焦拍攝之后,圖片處理需要 10 秒左右(信號不好的地方要更久),系統相冊會保留 AI 優化后和原圖的對比。看 30 倍下的機場塔樓,完全靠數字裁切拍下來的圖片,只能分辨出塔樓上簡單的幾個型面,而 AI 處理之后,玻璃窗反光有了,窗線更加銳利了,AI 補充了不少畫面細節,觀感有顯著提升。
這張構造比較復雜的零件特寫,Magic V5 的端云處理相對克制了一些,細節相比原圖并沒有增加,而是選擇了增加銳度,讓畫面元素的邊緣看起來更清晰。
用 6 倍數字變焦拍攝航站樓旁邊的登機廊橋,這次榮耀 Magic V5 在 AI 端云協同加強下,做到了和 " 超大杯 " 影像旗艦相似的解析力,放大看廊橋的紋理細節和電箱上的小字,兩者的清晰度是幾乎一致的。
換一個場景,同樣是 30 倍數字變焦,原圖看起來糊糊的,AI 優化之后,白色的廊橋和前景的金屬桿子的確變得更銳利,畫面元素的可辨識度變得更高。不過畫面細節的增加相對有限,更多是 " 看起來很清晰 "。
對比某款 " 超大杯 " 影像旗艦,一樣的場景和放大倍率下," 超大杯 " 的畫面細節保留更多,廊橋對接口上的褶皺、下方的電箱等信息都更豐富。這不一定是 AI" 畫圖 " 的能力更強,很多時候是因為 Ultra 旗艦的硬件擁有更遠的物理焦距和更強的感光能力,能捕捉更多的畫面信息,方便 AI 后期優化了。
如果是草原、高山、樹木這些不規律的自然元素,AI 的作用反而沒有那么大," 超大杯 " 亦是如此。
自然元素往往沒什么規律可言,或者是 AI 大模型中缺少對應的特征數據,導致 AI 處理后的畫面往往和原圖拉不開太大差距。這大概是 AI 大模型圖像處理目前的局限,小雷認為是可以理解的。羅巍還說,接下來 " 大王影像 " 的端云協同方案會應用到全焦段中,屆時就看 Magic V5 是否還有進一步提升。
原生焦段下的畫質,雷科技認為折疊屏旗艦和影像旗艦就沒有太多可比性了,也不是這一次討論的范圍,因為手機旗艦影像拼畫質,一定是光學硬件先行,軟件算法隨后,兩者配合出來的結果,這就是影像旗艦的 " 舒適區 "。
折疊屏并非天生拍不到好照片,而是兩種產品本身不在一個維度上,它們各自有無法取代的核心價值,雷科技拿 Magic V5 和 " 超大杯 " 對比影像,只是想讓大家看到兩者在影像能力上的硬件差距和軟件 " 媲美 " 的可能性。
從結論來看,羅巍對榮耀 " 大王影像 " 的觀點并非全是假話,Magic V5 的數字裁切焦段憑借端云 AI 處理方案,成像質量上和 " 超大杯 " 影像旗艦的距離有所縮短,特定的場景下可以實現 " 媲美 ",大多數情況下,影像旗艦的地位,并不是折疊屏旗艦所能夠撼動的。
如今很多小伙伴評價手機的影像,都會基于長焦高倍率數字裁切下的成像來評判,看誰家的更清晰,顏色和細節更加準確,以此來確定誰家的拍照更強,小雷認為這樣意義不大。
實話說,高倍率數字裁切本身超出了光學硬件的范圍,比的還是各家 " 猜圖 " 的算法,一般情況下用到的也不多。對于 " 要 AI 還是要真實 ",雷科技相信機圈一時半會也得不出答案,但可以確認的是,AI 依舊是手機影像的輔助角色,光學硬件占據主導地位,這跟智駕和人駕的關系類似。
榮耀 Magic V5 的影像,除了色彩方案短期內還缺乏一點辨識度外,綜合能力在折疊屏旗艦里面,小雷認為有能力站穩腳跟。
再來說一說 Magic V5 的體驗,正如之前的上手體驗內容一樣,它的輕薄手感很突出,合起來和常規的直板手機手感相當,再加上內屏 UI 優化很不錯,雙屏 AI 助手是小雷這幾天用得比較多的功能。
而榮耀 Magic V5 的影像系統,小雷這幾天體驗下來,總結就是一句話:不是折疊屏影像不行,只是太難卷。要知道,榮耀 Magic V5 的影像硬件,已經達到折疊屏 " 超大杯 " 的水平,在這之前,vivo X Fold3 Pro、OPPO Find N3 以及華為 Mate X6,都是折疊屏里的 " 影像超大杯 "。
輕和薄是大折疊屏產品的主旋律,厚度和重量擺在那,折疊屏的影像硬件幾乎走到了盡頭,Magic V5 已經拼盡全力。所以,榮耀羅巍強調的端云協同和 AI 平權,對折疊屏影像能力的拓展,出發點并沒有問題。
經過上面的實測和對比,在特定的場景之下,經過端云協同處理的 Magic V5 超長焦樣片,能夠在清晰度上和 " 超大杯 " 掰掰手腕,只是和 " 媲美 " 還有點距離。云端處理會是十足的 " 養成系 ",長期去看還是有積極意義。
最后,按照雷科技評測的標準模板,總結榮耀 Magic V5 的影像能力:
優勢:
AI 計算攝影效果好,原生焦段解析力充足,寬容度高
端云協同方案比較激進,部分場景下畫面觀感接近 " 超大杯 "
折疊屏領域頂級長焦規格,原生焦段和望遠能力很不錯
不足:
部分場景下銳化有點用力過猛,觀感不是很自然
色彩記憶點不足,不易留下市場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