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 AI 科技媒體編輯,AI 已經成為我的第一生產力。總結、翻譯、查資料、做 PPT,一堆 AI 牛馬任我差遣。
慢慢地,似乎習慣了 AI 輸出的 markdown 長本文形態,習慣了從一大段內容里選取那零星幾句想要的回答,習慣了等待逐字彈出的思維鏈——正好抽空去回幾條工作消息吧,回完發現思維鏈的展示還沒結束……這種體驗實際上是我使用搜索引擎的翻版,只不過 AI 先把幾十個鏈接做了初步精簡。
有時候我也會厭倦這種對話方式,它有點太機械化了,不是嗎?
特別是,當我不是牛馬、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我」時,我也會想要尋求答案,這時我真的渴望一個更輕快、更自然的 AI 產品。
雖然接入了推理模型,但不再展示思維鏈,而是用「對話氣泡」代替了 markdown 的長文本形態,回復更快也更短、更精煉了。
在一些進階的「非標」問題上,不再是「一本正經」地分幾個小點回答,而開始展現出「人感」。特別是在多輪對話和長期對話中,我猜測他們在新版點點中加入了類似新版 ChatGPT 的記憶功能。
下面是我們對新版點點做的一次非典型測評,從十個日常小紅書使用場景出發——從美妝種草到 emo 心事——一條條和它聊下來。不只是測它跑多快、知識準不準,而是看看:它是不是能聽懂、能共情、能給點「像人說的話」。
跟新版「點點」聊了一整天,感覺人機互動又進步了一點
憑借豐富又多樣的內容沉淀,小紅書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生活百科全書」,也是很多 AI 搜索的調用源頭。從日常吃穿用度,到小眾硬核話題,真 - 什么都有。
于是我先從一些日常問題開始,真正像朋友聊天、跟閨蜜傾訴煩惱一樣,跟點點聊起來,「我想開始健康飲食,但是真的戒不掉奶茶,有什么替代選項嗎?」
點點推薦的「健康替」,包括焙茶、杏仁奶等選項。不一樣的是,它不會直接在回答中插入鏈接,而是在點擊圖片后,左下角出現鏈接,從而拉起跳轉。
這樣的設計,對于「攻略」類型的內容就格外有用。比如我還向它提問:出租房里想裝個投儀影,不想打洞,有沒有辦法?
而連接到源頭筆記,則是解決了「怎么辦」:用什么材料、怎么操作,具體的全在網友的分享里,AI 不會據為己有。
目前點點支持圖片上傳以及語音互動,這對于美妝護膚類的話題來講,可就太方便了——我直接傳了照片上去,問它一些發型建議。
我又提問了一個旅行計劃,并不是想聽它套模版、羅列出「10 個必去海灘」,而是能看到我的需求。
可以看到,在點點的回復中,很少出現滑不到盡頭的長篇大論。而是分成幾個氣泡,長短跟內容相關,像極了對面是一個在傾聽你的老友——一邊思考,一邊打字,慢慢給你發來回復。
同時,它也不會錯過里面暗藏的信息點。在后面提出旅行目的地建議時,它能夠識別出前面聊天中所識別出來的、對放松和寧靜氛圍的追求,從這個角度提出建議。
如果說到此為止,點點還只是個「會說話」的聊天機器人,在我跟它深入走心之后,它越來越「人感」的一面體現出來:不只是說好聽的話,而是有著明確的價值觀。
我準備跟它探討一下人生,就從最近的焦慮開始,「我 28 歲了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它沒有否定我的感受,而是直接指出了這種感受的荒謬之處——「拿自己的日常,去 PK 別人的高光」。
面對我「不上班」的念頭時,也會及時地提醒:打住,先別急,你真的有心理準備嗎?
一路過來,點點既沒有強硬打消我的念頭,又不是毫無底線地縱容,而是給出了折中的想法。
像這個跟感情相關的對話中,它始終強調,「明確自己想要的,比猜別人的心思更重要」,把確認用戶自身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新版點點的表現或許與此有關。最終展現出來的是豐富的表現,聊天有來有回,有溫度有色彩,也就更能覆蓋到不同的場景。像下面這種當觀影搭子的場景,除了能聊電影內容,還能延伸到「知識點」。
經過一整天的深度體驗,我們發現新版「點點」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沒有陷入「唯生產力論」的陷阱。
它首先要足夠聰明。無論是根據一張照片分析臉型、推薦發型,還是在不打洞的前提下規劃投影儀方案,它都能給你實用的攻略指南。但真正讓它與眾不同的,是在此基礎上,還能提供情緒價值和深層的情感連接。
這或許指明了 AI 產品的一個新的進化方向:它既要能成為精準可靠的「高效知識引擎」,也要能成為理解你「28 歲焦慮」的「硅基伴侶」。
這兩種能力并非取舍,而是融合。用喬布斯的話來說,好產品應該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這就像簡 · 雅各布斯提出的「街頭芭蕾」(sidewalk ballet)——那些無法被數量化,卻構成城市生活「溫度」的日常互動。AI 需要學會的「街頭芭蕾」,正是這種感知「無用之用」的能力。它懂得,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標準答案,不是所有對話都要指向效率。
有時候,一句「拿自己的日常,去 PK 別人的高光」的清醒點撥,遠比十條攻略更有價值。
我們理想中的數字伴侶,應該像街角面包店那位親切的老板——他記得你愛吃的口味,也尊重你偶爾的缺席,從不追問,只是溫和地存在。點點或許還未完全達到這個境界,但它所展現出的「人文訓練」和共情能力,無疑是一個新的起點。
歸根結底,一個真正好用的 AI,不僅在于能用最聰明的算法幫你解決問題,更在于能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你一個最溫柔的回應。
它讓你明白,最高效地奔赴工作生活是剛需是本事,而安心地聊些「廢話」、優雅地「浪費時間」,同樣是生活的真諦。